龚明物理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kylark1981 用科学的思维理解每天发生的事情

博文

从游泳到独竹漂的力学 精选

已有 8810 次阅读 2022-11-19 18:0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从游泳到独竹漂的力学

龚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我们都知道,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借助一块很小的泡沫(40 cm $\times$ 400 cm $\times$ 4 cm)就漂浮在水面上。如果我们计算这个泡沫排出来的水的质量,它大概为6.4 Kg(本文的力用kg为单位,下同)。那么为什么这么小的力,就可以让人漂浮起来呢?如果仔细观察,我们甚至会发现,这块泡沫板只有很少一部分浸没在水中,所以让一个人浮起来的力可以更小。

它的秘密在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是非常接近的。人体的密度约为1.02 - 1.06 kg/dm$^3$(有些地方说是1.1 kg/dm$^3$, dm为分米),水的密度为$\rho = $1.0  kg/dm$^3$。所以,一个70 kg的人的体积约为 70 dm$^3$。比如,假设一个人的身高为1. 7 m, 宽度为30 cm, 宽度为20 cm, 可以估算他的体积为 $V = 102$ dm$^3$,和从密度的估计差不多。那么,假如人全部进入水中,它可以感受到的重力(身体重量减掉水的浮力)为\begin{equation*} F = \delta \rho V = 1 - 4 \text{ kg}. \end{equation*} 所以一块很小的泡沫板,就完全可以在水中托起一个人。

本文的落脚点,其实是要讨论独竹漂技术。今天,在很多景点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表演。一个衣着漂亮的女孩子,拿着一根竹竿,站立在另外一个很长的竹竿上翩翩起舞。这道靓丽的风景引来无数人观看。这看起来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那么,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可以站立在一根细长的竹子上,为什么表演者要拿一根细长的竹竿? 

一般来讲,这些表演者采用的竹竿直径为15 cm左右(假设竹子厚为1 cm,内空),长为8 m(数据来自百度百科资料),那么竹子完全浸没在水里,产生的浮力为\begin{equation*}F = \rho \pi r^2 L = 1 \times \pi \times 0.65^2 \times 80 = 106 \text{ kg}. \end{equation*}也就是说,扣除竹子本身的质量,这根竹竿可能可以托起一个近100公斤的大胖子,所以我们看到这些表演,竹子只是部分浸没在水中(见图)。那么横着的竹竿是干什么的呢?其实是用于控制平衡的。看过高空走钢丝的人都知道,表演者都会拿一根长竿子。但是高空走钢丝的难度更大,因为在水上,这根竹竿可以直接放在水里,这样可以给人一定的推力;而高空走钢丝的秘密是在这根长竿上(此处不讨论,高空走钢丝和不倒翁、小铁人摆件的原理差不多)。此外,在水面表演的人心理压力要小得多,因为即便失败了,大不了坠落水中,只要会游泳就没有危险;高空表演的危险性要大得多。这些表演的主要难度,还是在如何控制身体的平衡上,并能够灵活自如的应付各种忽然发生的变化。

我们看到,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现象,从魔术到各种特技表演等。但没有一样是违反科学原理的。有些时候,视觉上的冲击以及缺乏具体的生活经验,可能是这些表演“欺骗”我们的主要原因。当然,本文的目的不是要否定这些表演的价值---这些表演者给游客和观众带来了喜悦,他们也为此负出了很大的努力,一般人不经过很多年的艰苦训练,是做不到这种身体的灵活和平衡的。所以,在观看表演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折服于他们的高超的技艺并给他们喝采。但我们不要把它们想得太过神秘,它们是自然的,可以理解的。

:欢迎大家转发这篇文章,无须征求我的同意。


duzhu.png

(图片来自网页截图)

独竹漂介绍 --- 下面的描述来自百度百科

独竹漂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独竹漂高手们脚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在2011年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运动项目。贵州多地都有该项目活动。随着时代更迭,便捷的交通工具面世,独竹漂则渐渐变成了一项近乎失传的技 。2009年,独竹漂正式入选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竹漂又称独竹舟,俗称划竹竿,表演者赤足站立于一根直径大约15厘米,长约8米以上的笔直楠竹上作水上载体。手拿一根直径约5厘米、长约4米的笔直小竹竿当桨,左右交替,在水上划行,或驾舟乘风破浪搏击激流险滩,或轻拈竹竿稳立舟上悠闲荡舟水面。其形其态美观大方,动作协调连贯一致。表演“乘风破浪”、倒退、转身、绕弯、换竿等绝技,颇有“一苇渡江”之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9494-1364442.html

上一篇:《经典力学》札记: 33(怎么记向量的点乘和叉乘运算)
下一篇:关于随机微分方程的一个注记
收藏 IP: 114.102.178.*| 热度|

13 姚小鸥 史晓雷 周忠浩 张晓良 许培扬 杨顺楷 郑强 陆仲绩 彭振华 王安良 范振英 刘全慧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9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