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t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tuo

博文

跟风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精选

已有 9245 次阅读 2016-5-28 00: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原创, 突破, 跟风

       今天,刘庆生老师在科学网上贴出一文《我看跟风科学研究》,从跟帖看,得到追捧。赞成的跟帖中有三人提及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中一人的用词是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3617&do=blog&id=980522

 我不同意上述观点。为避免歧义,我先引用刘庆生文章中并不相同的两个例子:1)为听起来有道理的假说找到迄今从未有过的实验证据;2)看到他国的高铁很爽,自己学习、取经也来搞一个。我认为前者不是跟风,后者是典型的跟风。

 如果上述例子不够典型,我也举一例。最大的跨国药企辉瑞公司曾经花费28亿美元,16年时间,研发了胰岛素吸入剂。接近上市之前,我国数十家药企或研究单位在仿制或改良性仿制这一产品。这是典型的跟风研究。事实上,这是一个技术上很不合理的产品。胰岛素必须精准给药,以确保疗效,同时不引起血糖过低(有生命危险);而这一产品恰恰给药剂量不准。每个人的肺活量不一样,瞬间一喷一吸的配合不一样,患者的吸收率(生物利用度)在5%15%之间波动。果然,这一产品上市不久便宣布失败,撤下市来。数十家跟风研究的团队也安静下来。

 那么。不跟风的研究是怎样的呢?指出这一技术的内在困难,了解研发者的局限和无奈,想出更好的(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的)解决之道。这不是好高骛远,而是直面问题,实事求是。

       模仿巨人,做一件差不多的铺展性研究,这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站在巨人的脚面上。了解巨人遇到的难题、尝试的方法、以及久攻不克的无奈,并设法突破之,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不是跟风式研究,而是原创、突破、甚至革命(如果所解决的问题足够重大的话)。

       当下的中国,对创新的事实强调远远不够。其逻辑在于:马斯克这样的创新奇才即使生在中国,也难有生存下来,得以发展的空间。再以我熟悉的新药创制为例,我国迄今上市的绝大多数一类新药都是me too型产品。如果远远不足的创新生态被认为强调过头了,不是好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942-980743.html

上一篇:如果基因编辑工具玲琅满目,下一步更该关注什么?
下一篇:韩春雨的基因编辑方法的专利可授权性粗读
收藏 IP: 112.64.147.*| 热度|

46 戴德昌 张骥 吕洪波 唐小卿 吕喆 杨正瓴 刘全慧 赵美娣 文玉林 郭向云 许培扬 陈安 徐旭东 陆绮 陈楷翰 王毅翔 刘新建 马红孺 黄永义 季丹 褚昭明 朱豫才 蔡小宁 薛宇 王金良 冯兆东 王春艳 徐绍辉 李毅伟 曾泳春 周熠 王伟 谢蜀生 xlianggg wqhwqh333 ron1969 hhttcs taoshl zyxfenglaoshi biofans wangqinling xqhuang brns loyalSciencefan watercold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