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关于所谓人才计划中的年龄歧视成为话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090&do=blog&id=49817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59&do=blog&id=498376
其实,年龄歧视只是中国的各类歧视中的一种,还有出身校歧视、土洋歧视、身体歧视等不一而足。今天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热爱歧视的人群。一个人,但凡有一丝可能被歧视的线索,一定会被加倍放大,使歧视得到发扬和强化。今天中国的各个行政部门是对于歧视毫无抵抗感的政府部门,只要行政上可以得到一毫方便,对一部分人群的歧视性政策便可畅通无阻,大行其道。
习惯于歧视的人们不大可能自觉地意识到歧视文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不可能意识到建立在这套歧视文化上的各类人才政策恰恰是人才毒药,完全不懂得无论现行的还是潜在的学术大师和技术巨匠们不会见块肉骨头便闻香而至,包括歧视文化在内的风险评估才是他们裹足不前的最大原因。习惯性歧视的行政管理者不肯理性地想一下:从1978年始,各类培养和召唤青年才俊的人才计划从来没有间断过。中小学的尖子班,大学的少年班,其他 “人”、“江”、“河”、“山”、“杰”哪一个没有歧视性的年龄上限?但是花样翻新搞了33年,整体上我国科技领域中巨大的科技研发人力资源和低下的创新力的基本矛盾依然严重。他们更不会逻辑性地思考一番:为什么同是中国的大学毕业,在有着一个又一个的青年才俊计划的中国总也难成才,却在没有这些计划的地方成了人才?
中国科学界,特别是握有科学界政策制定权的人们没有本事建立深入科学和技术细节,准确地评价科学的机制,便只能靠一些官本位的歧视性条条框框,似是而非地人才一番。好意思把这套本来见不得现代社会的落后拿出来义正严词的人们如果掌握着中国科技界的人事权力和政策话语权,尽管自以为在为中国科技负责,其实只能使中国的科研文化更加万劫不复。
在落后用于脸上贴金、内裤作为旗帜挥舞成为时代特征的当下,如果中国的科学家们再不群体性地站出来率先向歧视文化说不,中国的文化沙漠和人才毒药状况便会延续到我们的子孙后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