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少在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政策层面,对于本土博士(俗称“土博”)的一刀切的政策性歧视几乎无处不在。这一现象、其背后的成因、其引发的后果等等,对中国科技发展以及民族的文明化的破坏作用是蛮严重的。在这篇忙里偷闲的短文中,我们只能就几个侧面议上一议。
歧视土博是对海归教授的釜底抽薪
海外教授回国,如果心思仍在学术,又没有钦赐水平的基金资源的话,最值得看重的便是国内的土博特别是土博生源。在北美做个普通教授,一般实验室规模不大,带五、六个研究生(不分硕士、博士)应该是平均水平,而且大都来自不同国家,其中素质上乘的比例不过1/3。在北美的非一流大学任教,常常感到有了新颖、奇妙、值得一试的想法,却很难找到兜售对象,从而很多好想法被耽误了下来。而在国内担任教授,实验室人员明显增加;国内的科研环境下,好的科研思路及其兜售对象之间的供需关系颠倒了过来,对新思路翘首以待的学生(尽管比例未见得高)大有人在。特别是国内的博士生在职业生涯目标上同硕士生有着巨大的不同,他们基本上已不作转行的打算,大都计划在已经登上的科研贼船上了此残生。这些人从心态和切身利益上都迫切需要新颖而巧妙、具有高度学科影响力的科研题目,而海归教授在美国找不到足够的兜售对象的科研新思路和国内人数较多的土博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拍即合。
更值得一提的是,土博学生在学术上的可朔性很大。也许是常年处在人多而好的科研思路少的环境下(这正是钱多了的中国科技仍然落后的地方),我所遇到的土博学生对于科研新思路和新的思维方式都极为敏感和认同,他们愿意去尝试那些想法新颖、学科影响力大、却存在风险也很大的题目。一经点拨,他们能够很快地学会对于文献的批判性阅读,如数家珍地说出和自己的研究相关的一些国际权威学者的研究中的不足,加深对自己的课题的理解。由于国内的实验室较大,容易招纳不同但相关的学科的人员,开展更加广泛的相关研究,土博学生浸淫其中,两三年下来,会在相当程度上建立跨学科联想的习惯,更方便地掌握不同学科的实验技巧(如从无水无氧合成、物理化学表征、细胞学验证、到动物药动)。
土博学生和海归博士相比绝对的弱势仅仅在于外语水平。固然,国内学术界的浮躁对土博学生的成长环境不无干扰,比较明显的是对于学习年限的过度在意。也许由于生活津贴太少,一些博士生不得不靠父母资助,而产生精神压力。真正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随着博士人数的增加,能够走上学术领袖或技术专家的博士毕竟不会是全部,一个低水平的博士学位将是未来的就职杀手,在就职市场上甚至连个硕士都不如。这一点在北美早已如此,随着技术研发产业整体上东移,在中国也将会如此。
对土博的制度性歧视是对以上所有努力及其成果的粗暴否定,是对中国青年科技人员(成为学术领袖和技术专家)的希望的残酷打击(虽然还不是完全剥夺),也是对目前的各类人才计划的釜底抽薪。
对本土博士的政策性歧视源于公平而科学的科技评价机制的缺位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倍于美国,外汇存底超过20000亿美元,先进仪器的拥有不输国际同行,科技园区星罗棋布的中国,基础研究和民用科技还落后于主要工业国家的唯一关键原因便是我们对科技和科技人员的评审和评价水平太低。我们没有一套激励和迫使科技评审人员公平而科学地评出好项目及好的科技人员的机制。为了公平,我们牺牲对科研思路和技术路线之细节的考察,而采取了连小学高年级学生都会的简单量化;离开了简单量化,人情驱动的项目和人才评价便汹涌而来。这其中的核心关键在于我们没有想办法使评审人员在评审中如履薄冰,不但感受到权利而且感受到压力。于是乎,管理层采取了简单的,寄生于发达国家的人才选拔机制的一刀化做法。但是,项目及人才的评价之于科技发展犹如地点的选择之于开餐馆:后者是人们熟知的“地点、地点还是地点”,前者是“评价、评价还是评价”。公平而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必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而且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没有绕过去的可能。
爱好歧视是文化落后的标志性特征
也许是因为人多、竞争激烈,中国的确是世界主要现代大国中最热爱歧视的国度。一些在工业发达国家难以摆上桌面的对于人的歧视性条款充斥着国内的各类指南、规定、标准。最常见的有出身校歧视和年龄歧视等等。一个人但凡有一点缺点,在国内多半会被放大于各类歧视性条款中,对于土博的歧视是众多歧视之一。问题的严重性更在于我们对于歧视的堂而皇之的态度,不以为耻,却为正常。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即便我们的科技上去了,当一个科技高度发达,人文却极度落后的大国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整个人类社会将面临怎样的冲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