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人物》杂志社张建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ms86 与全球思想者同行----《时代人物》杂志社

博文

   《时代人物》杂志报道: 王作川   想看更高处的风景

已有 3086 次阅读 2019-9-19 21:2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被父辈高大的身影所笼罩、所庇护。后来,他毅然站到台前,挑起了大梁,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接棒者。现在,他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对企业未来的思考,以及更为高远的目标,蕴含着他内心的诉求:他终于等到了合适的时机,证明自己的同时,也为所有90后正名。




                   



整个下午,王作川都端坐在沙发上,将POLO衫领口扣得严丝合缝,当他说话时,最靠近脖颈的那枚扣子,似乎随时有绷开的危险。


这种勒住脖子的感觉,的确让他有些难受。他说,这能时刻提醒他,工作的状态本应如此。“如果太过于舒服,整个人就会松懈下来。”他告诉本刊记者,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他只睡了4个小时。


27岁,很多人都还苦逼地投简历,找工作时,王作川已是苏科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在大数人眼中,他如同开了挂一般,一毕业,就拥有了别人奋斗半生的舞台与资本。王作川却说,23岁那年,当他选择回归家族企业时,就意识到,其实,这是一条更为艰辛的路。


王作川说,他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没有人能选择自己出生于何种家庭。”话虽如此,笼罩在他头顶的,不仅仅是父辈们创下的荣耀,还有社会对这一群体所投来的别样目光。生活上的优越、物质上的富足,注定让他对世界的认知,与同龄人不尽相同,影响着他今后的人生选择。


如同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李必。23岁掌管整个长安城安保工作的靖安司,表面上看,少年得志,风光无比。实际上,面对危机四伏的长安城,他绝不能出错,处处谨慎,如履薄冰。


在剧中,李必有诗云:“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王作川说,或许别人追求的是超越,而我追求的是高度。“既然一开始就已站在高处,何不往前再走一走,我想看一看更高处的风景。”


选择与无奈


和大多数90后一样,王作川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他们从未感受过饥饿,也未遭受过任何挫折。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


相比同龄人,王作川的优越感或许更强烈一些。


在江苏盐城,王作川的家族是名门望族。据记载,王氏家族很早就有人从商,无论历史变迁,商业的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他的父亲王乃顶是当地有名的建筑师,曾经获得过建筑领域的最高奖项--鲁班奖。


王作川从小就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我从小就在公司家属院里长大,是一群孩子里面的‘孩子王’。”王作川说。那个时候,他喜欢将零食分给大家,孩子们自然喜欢围着他转。他就像一个领头人,整天领着一帮孩子在家属院里横冲直撞。


上小学时,父亲工作忙,无暇顾及家里,所以更多的时候是与母亲相处。那时候的条件不算坏,也没有那么好。他至今还记得,母亲给他买漫画书的情景。往往小孩子看漫画书,也就是翻一翻就扔掉了。那个年代,花几十块钱买一本漫画书算是很奢侈了。“她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似的。”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母亲的表情,我至今很感恩她。


到了初中,对父亲在事业上的成功,王作川才略有感触。在当地,很多有名的建筑工程包括很多学校都是出自父亲公司承建的。“学校管得严,迟到了就进不去了。我上学迟到了,只有父亲送我,才不会保安没有拦下。但被父亲知道迟到,也不见得比进不去学校好多少。”王作川笑着回忆说。但从那时起,他能感受到财富带来的诸多好处。


父母都很尊重我,“包括后来选择报考西安美术学院,都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做出的选择。父母从未干涉过。”王作川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拥有别人想象不到的自由。这种自由在别人看来,都是因为生于一个富足的家庭。“但生活就是这样,看起来我好像拥有很多种选择,说到底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王作川说。这可能也是他最终回到了建筑行业的原因。


责任与梦想


家庭对其的影响无处不在。


虽然报考了西安美术学院。然而,他选择的艺术设计,仍然与建筑、装饰有着某种联系。


在大学里,他如同小时候一样,还是那个“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大哥,对待朋友,他从不吝啬,“毕业后,我们专业可能就我能把大家都聚起来了吧。”从小到大,他一直记着父亲常说的那句话:“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让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个“江湖大哥”,问及他做过最叛逆的事,王作川却寻思良久,“有一段时间,我喜欢周杰伦,为此学着他留起了长头发。”王作川说,这可能就是自己做过的最出格的事。他的性格里,更多的是遗传了母亲,并非那种爱折腾的人。并且父亲一向严肃,让他不敢越雷池一步。


毕业时,他设计的装置艺术作品,获得了毕业设计二等奖。对他而言,尽管并非什么大奖,但却给了他莫大的鼓舞。至少证明,在他所钟爱的艺术领域,他可以做得很好。


2013年,王作川毕业了,家人如往常一样,为他提供了“多种选择”,要么考公务员,要么给他投资做生意。而他自己,毅然的选择回到家里,继续从事建筑行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许能走得更远一些。


刚参加工作时,满腔热情的想干一番事业。但令他苦恼的是,在许多场合,别人介绍他时,不介绍他的名字,而总是会说:“这位是王乃顶的儿子。”他有段时间挺反感这样的称呼,可又毫无办法。


“但后来慢慢也就释然了,其实,这个称呼并不是对我的轻视,而是社会对我父亲的认可。”王作川说。


如何像父亲一样得到社会的认可呢?“我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他开始陷入一种对自我的怀疑与困惑之中。


他想到了父亲的经历,父亲王乃顶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22岁就参加工作,从一线工人到项目经理,再做到现在苏科集团的董事长,一辈子都在搞建筑。或许,年轻时的父亲,和自己一样,也曾发出过类似的呐喊与疑问。后来,他实现了自己在建筑领域的梦想,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的各种荣誉证书都快堆成一座山了,足足有这么厚。”王作川用手比划着说。当然,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父亲获得过鲁班奖。王作川描述这一段时,对父亲的崇敬溢于言表。


“那我的梦想又是什么呢?”想到此处,王作川的内心开始澎湃起来,仿佛推开了一扇门,一下子变得敞亮起来。


在父亲的建议下,王作川从基层做起。就如同《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一样,沉下心来,去了解他或许要干一辈子的工作。“我最开始呆在工地上,跟着师傅拎着石灰粉去放线,跟着施工员去现场技术交底,跟着项目经理开项目例会。”后来,他又去了房地产公司的工程部、财务部、销售部等,将每个部门如何运作,深入了解了一遍。


虽然生长在一个建筑家庭,对于建筑方面的常识,并不陌生,但深入之后,王作川才发现,过去自己所了解的,仅仅是皮毛而已。他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抛开家庭所带来的优越感,他也仅仅是一个普通青年而已。


在父亲和一众长辈们的“指点”之下,王作川迅速成长。渐渐地,两年之后,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担任集团旗下盐城中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并开发建设一个13万平米的小区。”这是同龄人很难得到的锻炼机会。


“他是希望我能快速地接班,于是,把很多事情都交给我来做。”王作川坦言,自己毕竟还年轻,有时候做出的决定或许不是最优的。但父亲总是先顺着我的思路,全力支持。这反而让王作川觉得,要尽力做到最好。“实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我也会主动把问题推给他。”


父子俩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一个在台前,一个在幕后。


老派与新贵


2017年,一家全新的的公司诞生——苏科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进入公司并担任集团总经理之后,他才真正理解,父亲是一个多么了不得的人。他说,自己似乎在一夜之间,突然长大。并体会到“责任”二字的真正涵义。在微信上,他将自己的个性签名改为“醍醐灌顶”四个字。


担负起责任,是一个年轻人逐渐成熟的标志。


上任总经理之后,王作川最大的体会是,过去“随心所欲”的日子一去不返了。尽管父亲放出话来,让他大胆去干,但他却时刻警醒自己,要做出业绩来证明自己,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


“一方面,是要先干出一些业绩来。很快我全权负责洽谈的几个基建项目顺利落地,完成了近10亿元的合同额。”这个过程,让王作川更加自信,之前的忐忑与不安一扫而空。领导者该有的气魄与胆识,逐渐在他身上显现。


另一方面,王作川告诫自己,要低调做人,事必躬亲。唯有得到了员工的认可,才能保证他所下达的一些决策,能被很好地执行。


在公司经营的层面,如何吸引人才,是公司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基石。除了高新聘请,他还提出了“人才培养计划”,帮助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完成学业,并选拔优秀者进入公司。他说,现在还只是摸索阶段,取决于社会对此的认可程度。


“帮助贫困学子”、“得到社会认可”,可见,“社会责任”、“爱与情怀”,这些观念已融入到日常管理之中。4月24日,苏科公益活动的第二站,王作川带着团队到了延安甘泉县,在那里开展了图书捐赠活动和精准扶贫活动。而这也只是苏科公益事业常态化的一部分。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让“责任与爱”成为烙印在骨子里的基因与气质。


当王作川理解企业的运营之后,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该怎么走。“既然有这个平台,我就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我的价值与追求。”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即所谓的“营销为王”。


“我把大量的公司资源与个人精力放在接业务上,目地是要快速实现规模化。”王作川如此主张。虽然体量快速增长会带来管理上的阵痛,但只要坚持几年,公司就能快速培养出大批人才。”而技术出身的父亲,则负责延续公司安身立命的根本,把关好项目质量关,只有品质得到保证,才能为后续继续扩大业务提供动力。


或许,这就是老派的技术商人与90后新贵,最完美的交融。


传承与革新


父亲应该是欣慰的,因为王作川对企业的思考与发展有着自己的判断,无论如何,对于家族事业的传承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在中国,接班已经成家族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中国的家族企业占全部私企85%左右,上海交大的一份报告指出,不愿接班的子女占82%。即便如此,血浓于水,以及未规范化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让大部分企业家的选择聚焦在了子女身上。


相比父辈,“企二代”们受过良好教育,无论在视野、知识体系和价值观上,都比父辈们更平衡全面。他们理念更新,更愿意接受新的商业模式,有人甚至断言,中国的家族企业传承,在接下去的20年内,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现在,王作川说,他给自己目前定下的目标是,通过企业经营积累资本,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拥有一座自己设计建造地标式建筑。这或许是他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的心结。


尽管从事建筑工程行业,但他也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比起商人,他更喜欢自己另外一个身份——南京艺术学院交响乐团荣誉团长。


在更大的纬度里,王作川开始做了一些新的实验与尝试,比如致力于推动建筑产业工业化。


王作川目前的项目中正在使用钢结构装配式,像搭积木一样,组装建筑,工地上减少了大量的现场施工步骤,很多部件都在厂里预制完成。工地上工人数量得以减少,施工环境得以改善,将来让目前各种权益都最没有保障的农民工走进工厂,经过培训学习,转变成为生产工人和现场安装的技术工人,让他们也能安定的拿工资和享受五险一金这些社会福利。


“我觉得这是一件大好事,我对农民工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就在工地长大,深切的了解农民工的淳朴与不易。”为此,王作川向江苏省住房与建设厅打了数篇报告,很快,他的努力得到了认可,省里也一直在推动这项新的技术,他作为建筑业里的优秀代表,被省住建厅破格推荐,经统战部批准,成为了九三学社的社员。


事实上,在更多的时候,他仍然扮演着“传承者”的角色。秉承了父辈们诸多特点。“我父亲那一辈人,他们做生意,讲的是信誉。他们注重细节,认为细节决定了成败。”这些传统的商业理念,深深地影响着王作川。


比如,每一次去拜访领导,王作川要求随行人员必须穿着崭新的白衬衣。他觉得整齐干净的着装,能体现一个团队的严谨和精神状态。在与领导汇报工作之前,如果有机会他一定要先播放一段公司的形象宣传片。“这些小细节,坚持得久了,总会打动人。”王作川说,这些做法看上去老套,但却很实用。


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印证了王作川由内而外的成熟蜕变。在企业家历程中,与父辈越走越近。


与其他继承者不同的是,他对“企二代”自有一番独特的理解。“就如同爬山一样,我们的父辈已经爬到100米,有人选择挑战自我,从山脚下重新开始爬,要比父辈们爬的更高,有可能一生可以爬到110米。”他们追求的是超越的快感。


而王作川说,他追求的,是更高的高度。


“既然已经借道爬到100米的高度了,那么后面的路,我希望自己在100米的高度上继续往前走,这样我走得比别人更快,我想爬到200米、300米,去看看高处风景。”王作川说。


在这几年不同于同龄人的经历后,他有时也审视自己,假如现在突然一无所有,他究竟能干什么?思考后他对自己的评价是,“通过这几年的磨练,假如给我一个合适的岗位,我一定会是同龄人里,做得最好的那个。”经历让他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如今,“富二代”似乎成了贬义词。然而,其中也不乏一群具有强烈责任心,积极努力的“企二代”。现在,王作川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对企业未来的思考,蕴含着他更深的诉求:他终于等到了合适的时机,证明自己的同时,也为所有90后正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3142-1198676.html

上一篇:航旅运营之路:探索、转型与突破
下一篇:《时代人物》杂志深度对话:胡一虎 主持人的生命内观愈丰富,外观就更精彩
收藏 IP: 1.83.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