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本家赵明老师的博文“北大清华能接得住所有的高考状元吗?” 不觉心有所动,想到了这些年人们对于高考选择学校和专业方面的变化。正如赵明老师博文中所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并没有达到人人仰慕的地位,那时候的高分考生,北大清华未必是首选。有的为了理想和兴趣而选择了哈军工、中科大和北航,最起码当时在相当多的考生眼里,哈军工的地位是不亚于北大清华的。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记得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大学不仅仅是北大清华,而且还有中国科大、复旦、交大等。科大的生源绝对和北大清华有一拼,很多高考状元都投奔了中国科大。另外,南方尤其是上海的高考状元可能把复旦交大作为首选了。”
的确是这样的,我记得我们高考的时候,高分考生对学校的选择肯定首先是复旦和上交大,其中文科以考上复旦为荣,理工科以考上上交大为荣。但大多数考生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第一考虑的却都是专业。其实我们那时候对高校的专业远没有现在这么清楚,也就是怀着自己心里对某个专业和领域的向往或兴趣,记得高中我们前一届的同学中,学习最好的一个男学霸一个女学霸,那是在我们全校都知道他们学习好的,男学霸报考的就是北航,什么专业不记得了,应该是与航天有关的,女学霸报考的是复旦的生物专业,而且都如愿考上了,其实那个男学霸报上交大、清华都是能录取的,高考后他们到我们年级来做过一次座谈,那个男生就说到,是因为从小就对航空航天特别向往,所以就是想去北航,而女生也说到因为读过一部关于生物工程方面的书,感到未来那些生物领域的研究太神奇了,所以就想读生物。到我们这一届的时候,班里成绩最好的男生第一志愿报的是同济。同学和老师都觉得他报考上交大没问题,但他喜欢建筑,所以并没改变自己的志愿。
那个时候当然也不可能不考虑学校,但一般是把学校分几个层次,绝对不像现在这么以分数线差多少分来区分。记得工作后不久,有一个亲戚家小孩考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来咨询我,是读文科的一个女生,成绩相当不错。当时在我的心里,综合性高校里,北大、复旦、人大基本在同一个层次,南大、武大、厦大、北师大、中大略低,但也不认为比前面的学校差许多,当时给的建议是,如果要保险一点,可以选后面一组高校心仪的专业,选前面的学校不一定能进入喜欢的专业,要作好这个心理准备。这女生喜欢中文和新闻专业,后来报了南大的中文系,可见在她心里也还是对专业更看重的。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高考已经从先选专业转向先选学校,特别是高分的考生,能上好的学校一般都不愿意因为专业而去差一点的学校。女儿高考前后的几年,当时和自己差不多年龄段的朋友都先后面临家里有小孩要高考,大家的共识是哪怕好学校的差专业也要去。还有一个更准确的说法是,一本院校看学校,二本三本看专业。记得一个朋友就把孩子送到西北农林大学去了,就是因为那是录取分数比较低的985高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社会都更看重所读院校,一些好的企业招人的时候直言不讳地说,招来的人反正都要培训的,不指望他们在学校学的那些专业知识能到企业派上用场,好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可塑性也强。
这样一个变化的结果是,招来的学生,因为喜欢专业而报考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有那么多学生抱怨读错了专业,那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如浙大的农业类专业,虽然是学校中录取分数较低的专业,但学生考分也不低,其中大多数都是冲着浙大的学校牌子来的,刚合并的时候不少学生想方设法转到别的专业去,后来就把它作为提前批招生来处理,那是在报考的时候就签好合同,不允许转专业的,就为了防止流失的学生太多。但能留住学生的人,能留住他们的心吗?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通过读研之类的途径转到了别的专业,而一些真正想学农科的学生,却因为考分不够被挡在学校的门外。类似这样的情况,我想各个学校都是有的。
正因为分数线已经到了分分计较的份上,所以为了让考生的考分不浪费,不因为志愿填写不当而在考分与学校间出现太大的落差,许多地方出台了高考成绩出来后再填写志愿、平行志愿等政策,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这对考生来说肯定有利,大大降低了好成绩进入差学校的概率,对好学校来说也肯定是一个利好,提高了最低录取分数线,能把达到分数线的考生都收罗进来。但对那些差一点的高校来说则更悲剧了,连捞几个因为志愿填报失误而遗漏下来的高分考生这样的机会也几乎丧失了。于是,中国高校的马太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好的高校有更多资源更多经费更多高分考生,学校间的差距则越拉越大。这样的状况,对学校、对学生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