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学到分子生物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srabbit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博文

予欲無言

已有 7815 次阅读 2008-9-20 04:10 |个人分类:读书心得|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论语, 语义系统

(转自个人MSN空间)


前些时日在翻阅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在“阳货篇第十七”这一节里,孔子和子贡间有这么一段对话——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譯文】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道:“您假若不說話,那我們傳述什麼呢?”孔子道:“天說了什麼呢?四季照樣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麼呢?”)


这段对话在《论语》里显得有些特别,因为它没有在字面上直接阐述孔子和其门徒讨论得最多的“仁义礼智信”方面的话题,而是展现了孔子对高高在上的“天道”的思考和感叹。而且,对孔子这样一位一生都致力于传播自己道德学说和政治主张的学者,突然开口说出“予欲無言”这样的话来,相信必是在深入思考之后的有感而发。当下,随着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的热销,对这段话的具体含义也出现了一些争论。不过,我比较赞同的还是朱熹在《论语集注》里所说的:“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实,有不待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夫子发此以警之。”朱熹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还是将其与孔子的教学活动联系在了一起。但是,抛开孔子当时的具体心态不谈,这段话还可以从别的角度进行理解——语义系统的局限问题。


自从掌握并运用“文化”这一最高级的生存工具以来,人类便习惯于依赖自己建立的一整套语义系统来认识和描摹自身所处的环境。可是,每个独立的个体对于生命会具有不同的感受,亦即不同的生命经验。所以,在每个独立个体的生存环境和认知系统中,对同一语词的理解和阐发或许会衍生出无限多的可能性。那么,一个语词在经过一系列具有不同生命经验的独立个体的传递后,其被赋予的含义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这种信息在独立个体间的传递,可以参照一个流行的小游戏——猜词秀。很明显,不同的个体对于相同事物的解读和感知是具有差异的。不然,这些游戏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了。)那么,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而言,人类运用的语义系统是存在先天性缺陷的——对一副画或是一段旋律,再完备的语义描述也无法完全替代之。人类的生存体验源自造物主赐予的灵性,相对而言,人类自行设计的文字和语词只是些粗糙的容器,在描摹那些细微而精妙的人类情感体验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它不但无法替代体验的位置,反而沦为了承载体验的不那么完美的器物和媒介。


虽然在感性体验之外,我们也运用理性,建立了一套严密且完备的数学语义系统,并结合物理、化学等基础自然科学来尝试定义和描述我们所处于其中的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只是,在造物主看来,我们对自然界进行简单分类并进行描述的努力也许会显得笨拙而可笑:Feynman在其著名的物理学讲义的第一卷中的第35章里就提到: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phenomena associated with vision which involve a mixture of physical phenomena and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 full appreciation of natural phenomena, as we see them, must go beyond physics in the usual sense. We make no apologies for making these excursions into other fields, because the separation of fields, as we have emphasized, is merely a human convenience, and an unnatural thing. Nature is not interested in our separations, and many of the interesting phenomena bridge the gaps between fields.”

如果真是这样,岂不正如那句犹太谚语所言: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而人类数千年来智力探索的结果,难道也只是见证了自己在造物主伟大神迹面前的无知和愚妄而已?


庄子正是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译文】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四时运行具有显明的规律但却无法加以评议,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定规但却用不着加以谈论。圣哲的人,探究天地伟大的美而通晓万物生长的道理,所以“至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大圣”也不会妄加行动,这是说对于天地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大道神明精妙,参与宇宙万物的各种变化;万物业已或死、或生、或方、或圆,却没有谁知晓变化的根本,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自古以来就自行存在。“六合”算是十分巨大的,却始终不能超出道的范围;秋天的毫毛算是最小的,也得仰赖于道方才能成就其细小的形体。宇宙万物无时不在发生变化,始终保持着变化的新姿,阴阳与四季不停地运行,各有自身的序列。大道是那么浑沌昧暗仿佛并不存在却又无处不在,生机盛旺、神妙莫测却又不留下具体的形象,万物被它养育却一点也未觉察。这就称作本根,可以用它来观察自然之道了。)自然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只是为其规律所支配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心智和灵性使我们在感知能力上超越了其他物种,却仍然只能用我们自己发明的“笨拙”方式来“雾里看花”般地探索我们周遭的世界。我们虽然得到了言说的权利,却失去了与上帝直接对话的机会。


也有人主张:既然“道”不可言说,那也许只能通过摒弃语义系统,而运用自己最原初的灵性来感悟和体会它了。这正是禅宗的源头——《大梵天问佛决疑经》中记载:“ 尔时如来。坐此宝座。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而这也正是“拈花微笑”一词的出处。所以,禅宗在传道时讲究“以心印心”,强调“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亦即挣脱文字的束缚,而寻求心灵与心灵间的直接沟通。


想到这里,我仿佛正在面临一个无法绕行的悖论:为了接近本原的心灵之“道”,需要摒弃那一套约束思想的语义系统;但如果要了解自然运行之“道”,又不得不借助一套完备的数理语义系统,在有限的层面上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穷神知化”和“见性明心”之间的鸿沟难道真的无法跨越?


在能够厘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也许只能效仿孔夫子那样自我谓叹:“予欲无言,予欲无言”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368-39660.html

上一篇:[读书心得]《我们为什么生病——达尔文医学的新科学》
下一篇:对“游学瑞典”系列的说明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