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高考作文:从“珍珑棋局”看科研中的“妙手” 精选

已有 10468 次阅读 2022-6-9 08:0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考作文:从“珍珑棋局”看科研中的“妙手”

 

熟悉金庸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天龙八部》中说逍遥派掌门人无涯子花整整三年的时间摆出一个“珍珑棋局”,并命弟子苏星河当擂主,让天下英雄来破解,目的是为了选拔逍遥派新的掌门人,继承人。可是悬赏三十年,黑白两道的高手均无人解得,最后,棋局竟然被虚竹和尚闭着眼睛以自杀一大块的手段胡乱撞开。我不太清楚金庸是否真得懂围棋,但他讲的这个“珍珑棋局”的故事确很是耐人寻味。

 从科研的角度讲,虚竹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和尚,连科研的大门往哪边开可能都不太清楚。然而,当他误打误撞地“破了“珍珑棋局最关键的一步后,在其他众多高手比如段延庆的腹语指导下最终破了珍珑棋局,然后得到了无崖子七十年的功力,成为了逍遥派新的掌门人。金庸似乎想从这个珍珑棋局向大家展示围棋中的妙手,或者说一个人的运气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他的其他小说中也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掉到悬崖里面得到了九阳真经,于是和虚竹一样,人生从此一路开挂。读者无不浮想联翩。这里面其实有很大的误导,当然也可能是金老爷子故意为之。

 首先,虚竹那招自杀式的误打误撞的“妙手“根本不是真正的妙手。拿李昌镐和马晓春这两位当年围棋界的绝顶高手为例,他们代表了围棋的两个极致。马晓春的棋风飘逸,妙手频出,而李昌镐的棋风朴实无华,不求一招必胜,但求胜天半子。两大高手对弈多年,最后以李昌镐的完胜马晓春的黯然退役结束。人们于是似乎认为,李昌镐才是人生的赢家,甚至从事其他任何行业都是人们学习的楷模,搞科研也不例外。而我的理解却恰恰相反。在我看来,马晓春的棋风其实更适合搞科研。把李昌镐中规中矩的作风用在科研上,大概率会一事无成。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科研的规律和性质决定的。搞科研的灵魂在于创新。要想创新,有两个必要的前提。一是要有雄厚扎实的基础,这就好像武林高手的内功,二是要有奇思妙想,要有灵感加持。这里的逻辑关系是,灵感必须建立在雄厚内功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才会有真正的效果。马晓春的棋风恰恰最适合搞科研,他不仅有扎实的围棋基础,同时能做到妙手频出,这两者结合,是最容易出创新成果的。至于说,马晓春的巅峰期没有李昌镐长,那又有什么关系?绝大多数科研人最有创造力的阶段也就那么十年左右。牛顿如此,爱因斯坦亦如此。

 第二,说说珍珑棋局里虚竹进了密室,得到了无崖子七十年功力这件事,在我看来,实在有点不可思议,本末倒置。做科研也好,干其他任何事也好,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这个世界上财富可以继承,甚至健康体质都可以遗传,但一个人的本事不能遗传,需要个人不断磨练,修炼才能得到提升。七十年的功力,这里当然是个比喻,比喻一个人的长期积累。虚竹误打误撞破了珍珑棋局代表着灵感,机遇的重要性。但它们的关系一定是先有长期功力的积累才有机遇,灵感,和所谓妙手产生,而不是倒过来!珍珑棋局,金庸老爷子的真实意思也需要倒着来看才对。

 第三,讲讲科研内功和灵感妙手的矛盾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科研内功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会有灵感,就会妙手频出。恰恰相反,一个人科研内功积累的越多,也就意味着他/她越容易被已掌握的武学经典所洗脑,洗脑的结果是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说不愿越雷池半步。这如何能创新?那么如何才能创新呢?按金庸的想法是,学习新的武学要把以前学过的统统忘掉。这就像后来天山童姥教虚竹逍遥派的武功的时候,先化掉虚竹之前学过的少林武功一样。可现实情况,怎么可能做到?搞科研尤其如此。在科研上,任何石破惊天的新理论都是建立在以往科学大厦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个是例外。那么科研上如何对待“旧的“知识呢?批判地继承,这是唯一的出路!而所谓灵感,妙手的诞生就是在对旧知识,旧理论批判的过程中诞生的。而李昌镐的棋风在科研上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科研的终极魅力不是为了胜负,而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最后,说一句,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最后归于平庸(这里没有任何贬义,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事实,常态),并不是因为科研内功的修炼和灵感,妙手,机遇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而是倒在了科研内功修炼这个阶段。简单地讲,就是对已有的知识,理论,并不是真的懂,或者说似懂非懂,这是做科研的大忌。似懂非懂,其实也是科研的常态,最关键的是有没有强烈的愿望把这些似懂非懂的东西彻底搞懂。在我看来,这才是珍珑棋局的真正意义所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342182.html

上一篇:大学工科VS 理科
下一篇:参加国内研究生论坛有感
收藏 IP: 134.148.214.*| 热度|

23 姚伟 关勇军 郑永军 李文靖 毛善成 晏成和 周向军 卜令泽 康建 马德义 郑强 王军才 范会勇 璩存勇 褚海亮 鲍海飞 徐志刚 张晓良 陈志飞 许培扬 何应林 杨杰 张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