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做学问就是较真的过程 精选

已有 10465 次阅读 2022-4-21 14:2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做学问就是较真的过程

 

1. 有人讲,想做好学问,先学会做人。这里面其实有偷换概念的嫌疑。做人和做学问其实是两套体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尤其做学问专指自然科学领域的学问时。

2. 人们有时候之所以把做学人和做学问联系起来,似乎有因果关系,是建立在什么是做人做的好,什么是做学问做的好,这两个好的标准上。如果把这两个好的标准都定义成功成名就的话,那无疑两者是统一的,说,想做好学问,先学会做人当然是make sense 的。

3. 然而一旦我们把做学问,具体地讲是做科研好的标准定义成创造的知识或发现未知的规律的话,而做人成功的标准还保持利益的最大化,这无疑是非常矛盾的。当然,如果我们把做人的好的标准定义成诚实,诚信,真善美,五讲四美三热爱,这里讲真的,不是开玩笑,那么做人和做学问又将统一起来。

4. 回到这个题目,做学问就是较真的过程。这个题目和前面三段有什么关系呢?一旦在做学问上你一较真,就很可能影响到你的做人。那怎么办呢?有人讲的很有道理,那就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在做学问上还是要较真。如果学问上不较真,你将不会有成长,也很可能一辈子一事无成。

5. 学问上如果较真呢?这要从基础抓起。什么是好的基础?好的基础就是把学过的知识点真正搞懂,并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搞清楚。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反复咀嚼消化的过程。杨振宁教授对这个过程有很好的解读,那就是渗透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应用联想思维,尽力把知识变成自己活的知识。那么,如果在某个点上,百思不得其解,卡壳了怎么办?丘成桐教授的解决办法是,把结论记住,先放一放,没准过段时间一下就通了。

6. 我有个老外朋友曾经跟我讲,他去中国开会,什么都好,会议组织,接待,会后考察,都非常让人满意。唯一让他感到不解的是,中国的国际会议很少讨论具体问题。我们的很多会议看起来更像是在表演。

7. 我们经常诟病我们的研究生提不出问题来。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基础不行。你看不懂别人做的东西,如何提问?

8. 有时候,我在想,什么是做科研?很多人,一提到科研,一定想到的是高,大,上,一定是类似牛顿,爱因斯坦的工作。在我看来,真得想多了。就工科而言,就岩土工程这个学科而言,所谓科研就是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主要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数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与一些力学知识比如弹性力学,塑形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岩石力学,土力学等,以及一些常用的数值方法,比如有限元,离散元,有限差分等去解决一些工程问题。上面提到的这些都是基础,其实并不容易真得掌握,很多人都是稀里糊涂,根本做不到融会贯通。当然,没有这些好的基础,你实验都不知道怎么做,做出来也不知道如何分析。没有好的基础,你数值模型都不知道如何建,算出的结果对错都不知如何判断。

9. 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做学问,其实师傅领进门更关键。我有个朋友说,现在很多导师指导学生,不用5分钟就开始谈人生,谈做人的道理。这样如何能领进门?而师傅如何才能把学生领进门?很简单,那就是师傅打个样,带学生走一遍,无论是理论,试验,还是计算,一起走一遍。千万不要高估学生的所谓独立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从来都不是天生的,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有什么样的徒弟,这个根本不用专门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334968.html

上一篇:本科生,研究生该如何教?
下一篇:我们还需要理想吗?
收藏 IP: 120.17.215.*| 热度|

36 卜令泽 褚海亮 许培扬 郁志勇 贾玉玺 农绍庄 朱志敏 孙志鸿 李毅伟 郭战胜 黄式东 吴斌 刘坤 张俊鹏 吕健 王勇 彭真明 王启云 郑强 黄永义 苏盛 李文靖 张士宏 文玉林 周忠浩 胡泽春 汤茂林 梁洪泽 彭振华 孔玲 曹俊兴 袁敬强 穆仕芳 关勇军 何应林 汪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