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跟猩猩的主要区别是能够直立行走,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用于步行的神经肌肉系统已经完善,那么走路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呢?
首先,走路需要摩擦力。这个大家都应该知道。从静止开始走动,动量变化,需要力。力从何来?摩擦力。什么摩擦?静摩擦。为什么是静摩擦,因为鞋子没有滑动。既然是静摩擦,那么地面对人没有做功,摩擦力并不造成机械能损耗。
明白了走路时地面摩擦力是静摩擦的道理之后,我们考虑的问题是:静摩擦系数与人迈动的最大步伐是什么关系?
为此,我们算出走路时脚受到的最大摩擦力,从这个计算我们应该发现这个最大摩擦力与跨的步伐大小有关系。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试试就知道了。假如双脚并拢站着不动,也就是步伐为零,摩擦力也为零。假如你向前迈出一步,你会感到地面的力量在hold 你; 但如果跨出步子加大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有点 hold 不住了,鞋子开始打滑了 --- 这就是静摩擦力不够了。如果你试图在光滑的冰面这样跨一大步出去,很可能会来一个前后劈叉。如果完全没有摩擦力,根本动不了,无法走路 --- 也就是静摩擦系数为零,最大步长也为零。 这也可以从动量守恒看出,因为没有水平外力,物体质心水平位置不可能变化;这跟我在之前提到的猫能够在空中无外力转身形成鲜明对比。两者的区别从数学上来讲涉及李代数的对易性。
直觉与对称性告诉我们,人双脚着地时静摩擦最大,如下图
图中的人要向左行走,必须有足够的摩擦力推动右边那条腿由静止向左运动(通过脚跟抬起,使得右边的有效长度增大,静摩擦相应增大),实现与左边那条腿交叉,两脚也实现前后交换,如果静摩擦力不够,那么右边那只脚就会出现向后打滑,使两脚距离反而增大。不用计算也可以看出,脚步卖得越大,需要的摩擦力越大。换言之,摩擦力越小,能走的步子越小。假设上图中腿AB与垂直线的夹角为θ, 人体重为W,腿长为L,那么以B为转轴的力矩平衡方程为 (忽略腿重)
$\frac{1}{2} W L \sin\theta = f L \cos \theta$
$\tan \theta = \frac{2f}{W}$
静摩擦力最大值为 $\frac{1}{2}W \mu$ , 其中 $\mu$ 为 为静摩擦系数。因此最大步伐为
$D = 2L\sin(\tan^{-1} \mu)=2L\frac{ \mu}{\sqrt{1+\mu^2}}$
我们看到这个式子就知道得到了一个合理的结果,因为它通过了sanity check,也就是精神检查
(1)摩擦系数为0,步长为0:人由静止向前走动需要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因此没有摩擦力是无法行走的。这一点我们的公式通过了;
(2)摩擦系数再大,你的步长也不可能超过两倍腿长, 这一点我们的公式也通过了;
(3)没有腿(腿长为0)不能走路,这一点我们也通过了。
上面的公式可以改写成
$S=\frac{D}{L} =2\frac{ \mu}{\sqrt{1+\mu^2}}$
我们称S为相对步长,也就是步伐与腿长的比。将这公式倒过来,将这公式倒过来, 我们得出 $\mu = \frac{S}{\sqrt{4-S^2}}$ 。之所以做这个颠倒,是为了与实验结果比较。我们的理论图如下:
实验跟理论吻合相当不错。因为仅仅用到初中物理,这个吻合度可以满足了。
再看看步行时摩擦力的动态测量。下图显示的是一个步行周期内,地面对一只脚的作用力。虚线是地面摩擦力。 从这个图看出,双脚着地时摩擦力最大(为什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