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这个“以引用次数论英雄”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广大科研人员高度关心自己的论著的引用次数。在论文和著作的引用上存在哪些误区,如何能够提高引用次数,是本文简要讨论的内容。
学术机构在人员聘任和科研经费资助评审中,日益注重学术研究的影响力,要求科研人员证明自己工作的作用。最广为人知的评价学术影响力的三种方法是期刊影响因子、论著引用次数、学术委员会等小同行评议。学术评价体系所要追求的效果是论著经受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并且在发表后能够受到同行的关注。那么,在未经同行评议的期刊或出版社发表的论著或发表后没有被同行引用的论著显然通常被认为是没有学术价值的。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珍宝级的论文在发表后长期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只能说明这种论文的作者具有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从而只能被后世的人们所发现和景仰。例如,1934年1月,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发表了“专门学科的情报源”这篇在文献计量学领域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著名论文。文中首次阐述了科学文献的分散定律,即著名的布拉德福定律。但是,这篇论文在发表后长期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反过来看,在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的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的论文或发表后被同行大量引用的论著就肯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吗?其实亦不尽然。
期刊影响因子简单来说就是某一期刊的全部论文在某一时段内(例如两年)被引用次数的总和除以发表的论文的篇数,即篇均被引用次数。一般来讲,影响因子越高,对于原创性要求等同行评议审稿标准就越高,论文也越难发表。这就是期刊影响因子较高通常被视为论文水平较高的原因。实际上,期刊影响因子并不能代表单独某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因此,期刊影响因子并不能反映具体某篇论文受到同行关注的程度。
虽然论著的引用次数比期刊影响因子更能直接反映某篇作品的被引用次数,但是引用次数并不能代表同行评议的审稿严格程度,只是反映出作品受到他人出于“某种原因”的关注。因此,被引用次数的多少也并不等同于论文质量的高低。这就是为什么诺贝尔奖得主的论文并不总是能够获得较高次数的引用,而且很难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预测谁能获得诺贝尔奖。
那么,论文的引用次数究竟多少才算多?据统计,在包括SCI在内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的论文不到0.03%。有的学科的论文的零被引用率大约是8%到30%,即某学科或某期刊的全部论文中有8%到30%的论文从来没有被引用过。显然,各学科或期刊的零被引用率的浮动范围很大,不能一概而论。论文在发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如果超过1或2次,就算不错的了。通常用10年区间统计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例如,从2007到2017年的10年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为9.4次,低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瑞士、荷兰等十几个国家。美国在这10年期的篇均被引用次数为17.5次。纵观近二十年的10年期篇均被引用次数,中国从大约5篇逐步增加到9.4篇,而全球平均从10篇逐步增加到12篇。
在论文的多名作者中,每个作者都能在学术能力评价中宣称拥有相同的被引用次数吗?换言之,如果一篇论文有10个作者,这篇论文被引用了100次,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和排名第十位的非通讯作者都能宣称每人均拥有100次被引次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是,在目前的比较粗糙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在计算被引用次数和H指数时,很多单位尚未对作者排名和权重予以区分。这极大损害了作为作品主要完成人的第一作者的利益和作为作品负责人的通讯作者的利益,而且错误地奖励了那些排名靠后甚至挂名的作者和没有较大贡献的作者。为了解决引用次数统计中的这种泡沫问题,天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张春霆院士创造了一种根据作者排序计算带权重的引用次数的方法。在他的方法中,一名作者的带权引用次数是论文的引用次数乘以作者的权重系数。作者的权重系数可以按照以下两种原则计算。当按照荣誉三分原则计算时,将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权重系数均设置为1,而其他作者的权重系数的总和为1。当按照线性原则计算时,除了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外,其余作者的权重系数按照作者排序以等差级数递减。这种方法显然比不论青红皂白将所有作者都赋予相同的引用次数的做法合理很多。
有人可能还会问,论文被人引用的原因都有哪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也可以看到提高论文引用次数的方法。引用分为自引和他引。自引是论文的作者引用自己的作品。自引能够维护学术研究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增加科研结果的可信度和深广度,无可非议,只是需要注意在自引时应当有充分的理由。他引的理由通常包括以下四个。
第一,通过文献综述来介绍背景或凑足同行评议要求的参考文献数量。在论文的引言部分草率引用他人工作来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是青年学生常犯的错误,也是很多低水平论文被人大量滥引的原因。导师推荐高水平文献能够避免学生滥引。科研人员应当珍惜引用文献的权利,慎重切题引用,不随便给其他作者增加引用次数和荣誉。另外,有的科研人员没有付费的文献检索途径,只能从免费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期刊上查找文献。因此,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论文,能够增加他引次数。但是,很多开放获取期刊是征收高额版面费的。从作者希望增加他引次数的角度来看,应当使自己的论文显得比较系统和全面,具有经典的入门学习价值,或者符合科研热点。开辟有研究潜力的新方向和提出能够被人广泛使用的新方法的开创性论文毫无疑问能够吸引较多的他引次数。撰写综述型论文也能够增加他引次数。但是,科研人员通常应当在发表了一定数量的原创型论文而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后,再大量撰写综述型论文,否则会被人认为水平不高,权威性会受到质疑。
第二,在结果和讨论部分引用文献进行对比。这种引用通常具有很强的课题针对性。要想增加他引次数,必须做后继有人的工作,让后来的研究者沿着自己的工作继续深耕和对比。写好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能够有效增加自己的论文被同行发现、对比和引用的机会。
第三,引用他人论文的结果或结论,为自己的论点提供依据。要想增加这方面的他引次数,必须使自己的论文在完整性(深广性)上比较出色,并得出比较经典的结论,使后人能够反复借用。如果为了增加论文数量而将一篇论文拆分成几篇内容较少的论文发表,可能会降低总的他引次数而得不偿失。
第四,阐述别人的错误或比较平庸的结果,用来强调自己的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对于被引用的作者来讲,这种引用属于被别人批评的负面引用。这种负面引用的次数较多,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综上所述,避免零引用和追求较高的他引次数是提高学术影响力的正确努力方向。但是也需要记住,他引次数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期刊的影响因子、专业领域、论文篇幅、论文性质(原创型论文或综述型论文)、参考文献数量、论文发表时间等。论文的他引次数过低或甚至为零,说明论文的质量可能太低,达不到值得被引用的标准,或者科研方向太冷门,研究的人太少。
*提升学术影响力的过程中,论文发表时遇到的语言难题就交给英论阁吧!博士硕士学科专家,2000+名母语编辑、平均19.4年经验,为您的SCI/SSCI/EI发表之路保驾护航!科学网读者专属润色85折
请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 | ![]() | 更多科研出版干货就在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3 0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