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hxy0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mhxy08

博文

看MIT课程视频得到的启发

已有 6459 次阅读 2012-8-5 16:0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normal, color, 课程, 视频

先简要介绍一下我看视频的几个课程:

mathematics系列中的:

    1. MultiVirable Calulas 这个是数学、力学的基础,讲得是工科学生都应掌握的基本数学工具。如第一集就将矢量如何点乘,以及几何上的意义,以及点乘与行列式有什么关系等等。每节课讲得内容并不多,但都是非常有用、精华的东西。对于要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本科生,或者不打算以后搞科研的本科生,只要把这个30多节课的视频都看完就足够了,其他的我认为都不需要看了。看这个只要学过微积分就足够了,要是没学过微积分就看可能会有点儿吃力,但多看几遍肯定也能弄懂,数学基本够用了。其他都不需看。

    2. Mathematical Methods for Engineering 这个是更进一步的数学工具介绍,里面有很多数值计算的方法。如果是要做研究的,尤其是要做数值分析、模拟的,这个课里全都是法宝。我很遗憾刚刚才发现还有这门课的视频,这可是我一直都想要找的东西。第一节课,就开始介绍有限差分法,这太实用了!后来越看越高兴,连Level Set Method(水平集方法)都会当一堂课来讲,还有Multigrid Methods,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Weighted Least Squares等方法都当一堂课来讲,这些都是我经常要用到的法宝呀,能通过这个课程来温习太好了!

      对于我来说,就看上面两个课,数学最基本的工具方面我觉得差不多就够用了,以前下的国内的各种数学的精品课,我都打算要删掉了。国内课讲得内容多,看了一般就会忘掉,远没这里的实用。就反复多看这两个课的视频就行了,到时候就可得心应手,推导一般的公式就没啥问题了。

Physics系列中的:

      Classical Mechanics 就这一个就够了,其他的不需要多看。讲课的教授以前是搞高空探测的,对经典力学、天文学是非常熟悉。课程比国内的什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简单多了,而且生动有趣的多。最重要的,看了这个视频后,会对其中物理原理有很直观的认识,因为每节课,都会在课堂上用很多仪器进行很多直观性很强的演示。有时候,教授还会“以身试法”,例如,教授为了说明单摆等时性,就自己把自己用一根绳子吊起来当单摆,还测量摆动周期;教授为了说明分子量小的气体的振动频率高,就冒着昏迷的危险让自己的身体里全部吸入氦气,并示范说话,结果充满氦气的呼吸系统说话的声音就很像卡通唐老鸭的声音,非常生动。几乎每节课要结束时,教授都会给大家做个印象很深刻的有趣实验,而且很多是用自己身体来以身试法的,看后很让人敬佩。

启发:

        1. 课时很精简,但能学到非常实用的东西。三门课加起来也才100课时,全部看下来只要七八十个小时,但学到的东西很多。国内大学往往一门课就七八十课时,但学完后学生都不知道学了什么。

        2. 贵在精不在多。我们真正时常要用的数学和力学工具其实不多,公式数量也很有限,这些视频里一般都只介绍这些基本的,不介绍复杂但用得不多的。所以,感觉看了视频后马上就用得上。如果反复看个几遍,基本的东西就很熟练了,这其实是条捷径。

        3. 示范性的重要。理论的东西比较枯燥,但通过示范性的展示,就很容易理解了。尤其是教授肯以身试法用自己身体做实验,就更印象深刻了。

        4. 重视基础课程。MIT的网站上,数学、力学这些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视频资料丰富。而应用性的课程,资料相对就少一些,可见对基础是很重视的。这也提示大家,应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基础课程。很多同学想直接就学实用的东西,其实是本末倒置了。要知基础打好了,再去学实用性的东西就会非常容易。甚至可说实用性的课程本身就是“没东西”的,所有实用性的课程,其本质的东西还是要在基础性的东西上体现的。就如国内许多经济专业学生,要是只学经济,去背经济法规什么的,却不去学数学、不好好把经济学发展史弄明白,那等于是没有学,只是学了皮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9548-599297.html

上一篇:力学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
下一篇:平底鞋与高跟鞋的数学力学
收藏 IP: 122.234.30.*| 热度|

5 李伟钢 强涛 石兴强 汤代明 丁大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