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更高、更快、更强与中庸之道

已有 2785 次阅读 2016-2-25 08:3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奥运会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其实,这也是要求人类不断突破自身在体能上原有的极限。能突破吗?从历史纪录上来看,可以肯定地说,能。这种突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那就有不同的结果了。因为,至少在现代奥运会以来,商业因素大大地浸润着奥运会,在金牌后面是跟随而来的广告和金钱。不能说百分之百,但至少是有百分之七八十,争取这个更快、更高、更强的背后动力是金钱。所以,为了金钱,兴奋剂就上了,甚至不惜毁掉人们的健康。这样的更快更高更强,不要也罢。

当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都是金钱在催动着这个更快更高更强。有的人,为了挑战人类和诸多方面的极限,就是喜欢冒险。如在原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两座塔尖上无保护行走的菲利普·帕迪(也有译成帕特的),还有前不久在南极穿越时不幸罹难的英国老兵亨利·沃斯利,并不是为了金钱而向极限挑战。他们追求的是另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这样的人,人们更多的是敬佩。因为多数人自己做不到,或者从来就没想到要这样做过。道理也不复杂,因为有危险,而且危险的系数还不低。虽然菲利普·帕迪成功了,可是他走双子座之间钢丝的危险系数一点也不比徒步穿越南极要小。他很幸运,而亨利就远没有那么幸运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做这种挑战的人并不多。新疆有个走钢丝的阿迪力,还有多年前勇敢漂流长江的尧茂书。前者也比较幸运,多次获得成功。后者则遭到不幸。

从中国传统儒家的思想来看,中国人是讲究中庸之道的。即对这种比较偏向极端的方式一般不太认可。所谓更快更高更强应该也与中庸之道有点背离。中庸之道讲究不能用强,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能生努。一努大发了就可能努吐血了。这也与中国人不提倡冒险有着一定的关系。生努就包含着冒险,生努就蕴含着风险。就像中国的太极,不提倡过分用力,而是用巧劲,四两拨千斤。

可能西方的文化中就包括着鼓励冒险,鼓励用强,所以奥运会产生于古希腊,而现代西方又继续接过这样的传统。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那种冒险而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事情,是不值得去做的。好没当央地你去什么南极呀,天寒地冻不说,弄不好就回不来了。这是图什么许的呢?大多数中国人不理解。而在西方文化看来,这种冒险精神是非常可贵的,航海时代就是靠着冒险精神才为资本开辟出世界市场来,没有冒险精神,就没有今天的资本主义。冒险当然会有危险,但似乎喜欢冒险的人不太在乎这样的危险。在他们看来,越是危险,就越有挑战性,也就越刺激。真要赶上了,那也无所谓。不知是不是他们的宗教在支撑着他们的这种精神。中国人即使有信仰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的,似乎也未必能用来鼓励他们的冒险意识。

这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对创业这种事非常谨慎。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里,的确缺少这一块。创业就是冒险,冒险就有赌博一番的性质。而赌博就有可能失败,失败就会有危险。所以除了少数人愿意赌上一把之外,多数人都不太敢于创业。别说本人不敢,家长老师也都不太鼓励孩子去创业。过去欧洲人把上海称为冒险家的乐园。这里的所谓冒险家,也多指西方人。中国人在上海办厂办实业的,多为有雄厚家底的家族,其中多为农村的大财主家族,非一般人敢于闯荡也。

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与资本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所以冒险精神,创业行动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下,这种冒险与创业似乎又与这种传统环境不太吻合。这还真是一个问题。这种文化氛围下,如何鼓励冒险精神,如何鼓励创业活动,还真是需要用一番脑筋,想一些办法出来。你说完全不提供保障吧,这敢于出来创业的人就更少了。如果保障提供得太多了吧,就失业了冒险的意义和价值,对于鼓励人们的创业未必有利。这个劲儿也是很难拿的。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对于那些真正常意愿创业冒险的,政府应该拿出更为优惠的政策,对这样的人要大胆鼓励,使他们感觉到确实有一个海阔天空的环境,有利于他们展翅高飞。这当然是必要的,也对其他人有可能也参与到创业之中是有利的。另外,对于多数人不太敢创业冒险的,也要尽力提供确有一定保障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如果为了鼓励创业,硬逼着一帮人不顾死活地往海里跳,似乎也不能说是实事求是。

说冒险可能不中听,说探险似乎顺耳一点。中国人的探险精神也不是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因此大约也需要培养的环境。或许将来中国真的富得无聊了,也会有人喜欢更有刺激性的探险活动吧。这种事总会有人去做,再怎么拦,再怎么劝,估计也没什么用。那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这样的现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58460.html

上一篇:再谈对共产主义的认识
下一篇:过年的年俗要不要改?
收藏 IP: 114.250.100.*| 热度|

3 王荣林 姚伟 杨帅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