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鲶鱼效应

已有 4154 次阅读 2016-1-31 09: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现在面临周边国家的各种干扰动作也不少。美国要在南海给中国添点乱,在亚洲,除了日本之外,还有菲律宾等不断以小动作干扰中国等的这类行为。台湾“大选”,国民党下台,民进党上台,也会对中国有所影响。这些干扰会让人们感到不太爽,不太舒服。只是不要忘了,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干扰,这几乎就是一个常态,是无法改变的。

人们都知道鲶鱼效应。捕捞上来的金枪鱼,如果没有把鲶鱼放在这群鱼里,没有多少时间,金枪鱼就会死去很多。如果把鲶鱼放进被打捞上来的鱼群里,鲶鱼在金枪鱼中流动,让金枪鱼不断地躲避,这就大大增加了金枪鱼的存活率。所以,如同鲶鱼放进金枪鱼群中的作用一样,一个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这类所谓鲶鱼效应的加入。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尽管没有打算而且也不打算对他国形成威胁,但其他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总会对中国造成不同的干扰。人们对这类干扰会有不爽不舒服的感觉,但这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逃避的,只能直接面对。与其被动地感到不爽不舒服不愉快,倒不如主动地把这种干扰看成是中国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锻炼,是某种必要的磨练,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免疫药品,是我们的陪练。这样一想问题,心情可能就会轻松一些。

老话说,生于危难,死于安乐,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凡事也得有个度。危难大发的过了,人们也未必就能生存下来,安乐如果是适当的,也未必就一定会让人消沉,更不至于要命。老话只是讲这么个理,并非是百分百地灵验。对于发展中的干扰,既算不上危难,所以反而是一件不坏的好事。

人的免疫力,是在对病菌的搏斗中不断发展的。在无菌室里,不可能培养出较强的免疫力。小时候就听说过这一类的故事,说某个医生,特别讲卫生,吃一个苹果要洗衣得特别干净。结果据说有一次,吃的苹果没有洗,这个医生吃下去后,就生了病,而且很快就去世了。这个故事很难让人相信是真实的。不过,确实也有这种类似的情况,如果人的生活完全与现实中的细菌隔绝,那么一旦有了接触,就可能发生不可预料的情况,说有可能危及生命也不是不可能的。老话中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看上去比较荒谬,但也不是绝无道理。

中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注定要受到这些干扰和磨难。所以有准备肯定比没有准备有好。这种准备包括长远的预案,也包括应急的预案。更要让国人知道,这些干扰对中国来说,都是很难避免的,我们必须严肃面对。指责和诅咒都没有用,狂热与激动也无济于事。反正是迟早要来的,所以冷静地看待才是有效的选择。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他主要是说要无为而治。但无为也是有条件的,看着不管,什么都放任,这样的无为是不可取的。只是说大事要有为,小事可以小为,或者暂时不为。馒头要蒸熟,怎么也得用15分钟到20分钟。刚蒸了5分钟,你再怎么着急,再想什么招数,也没有用。所以等待就是唯一的做法。有人看到,等待似乎是无为,但在这段时间里,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找出下一步解决问题的办法。

美国其实也是很注重外界干扰对美国生存的意义。当苏联解体后,美国需要找出一个新的对手。这其实就是要寻找一个新的干扰源,来给美国作为一个刺激美国活力的对象。虽然美国选中了中国,让中国感到不爽,但对美国来说,这种做法倒是天经地义的。美国选择的结果,不光给自己找来一个干扰源,而他自己也就成了中国的干扰源。这倒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种互为干扰源的博弈,也是二战后出现的新现象。早年是美国与苏联互为干扰源。现在是美国与中国互为干扰源。可以说,大国的生存与发展大概都不能离开抗干扰的机制。过去中国没怎么接受过这方面的压力,现在已经开始尝到了。

国人中有不少还是不太适应这样的状况。其实,应该告诉国人,这是常态,是必须经受的过程。光想在发展中舒舒服服,光想在生活中不受任何干扰,那根本就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按照我们的规划来发展自己,但是,我们同样也必须防备我们未曾预料的干扰突然降临到我们的头上。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准备,那我们在措手不及中肯定会吃亏。谁都不想吃亏,这毫无疑问。可是要想不吃亏,或者不吃太大的亏,那么我们就得具有抗干扰的经验与能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53606.html

上一篇:扁叶葱之论
下一篇:学者之间
收藏 IP: 111.196.194.*| 热度|

2 吕喆 张骥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8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