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相关的教科书

已有 2568 次阅读 2015-5-22 04:5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过去有一门课,叫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在这门课在高校的公共课里,已经改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是在哲学专业的学生的课堂上,还是有这样一门课的。这门课的教材体系最早来自苏联,后来中国的艾思奇等人基本也是沿用着苏联教科书的体系编写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其中与苏联的有些调整,但基本框架还是差不太多。

这个教科书体系一开始就是讲物质,物质的概念,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有很长时间,我就有点疑惑,因为这部分内容不太好讲,原因是太抽象。物质的定义应该属于那种最基础的概念定义,所以要给出一个严谨的定义非常困难。有人指责列宁的定义是认识论方面的定义,不是本体论方面的定义。这种说法或许有点道理。问题在于,对于最基础的概念,根本不可能给出一个所谓本体论的定义。或者可以说,要想找出一个所谓本体论的定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例如,我们对几何中的点概念要给出定义,如何给出来?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说两条直线相交的那个部分便称为点。可是直线又如何定义?似乎只能说是点运动的轨迹。这就成了反复定义,互相定义。这样的定义如果严格说来,没有什么标准的意义。这就属于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办法来解决的问题,只能放在那儿。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这个最基础的定义之上,构建什么一个体系出来,可是对于基础本身,人们基本是无能为力的。

苏联的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其实也很清楚,就是要突出列宁的贡献。从逻辑上,似乎也能讲得通,但是苏联的教科书把马克思最重要的唯物史观放在了教科书体系的最后部分。苏联教科书的逻辑是:先有一个所谓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认识论是建立在自然观之上的;然后从自然观扩展到历史观,这样一来,似乎这个体系就很圆满了。或许在苏联人看来,这个系统是自洽的,但是它从根本上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在历史领域里创立起来的。所以如果讲历史起点,肯定是历史唯物论,或者说是唯物史观。正是因为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才与其他哲学理论有了显著的区别,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根本性标志。在马克思之前,自然观的部分和历史观的部分,在那个时候能有的较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黑格尔都拿出来了。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窒息了他的革命的辩证法,而且他的历史领域中的观点,其革命性也被其保守性所遮蔽了。马克思主要突破了黑格尔在历史领域中的唯心主义,而且给人们展示出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以辩证法的方式来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规律性。

在苏式教科书体系里,在自然观中讲辩证法讲得比较多,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所涉及到的辩证法似乎就没有那么突出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其主要特点就是体现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历史是一个又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历史中充满了矛盾,而这些矛盾不过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历史发展中存在着规律,但这些规律并不是直观的,需要通过实践才有可能真正发现。人与历史之间是互动的。历史给人以决定性的影响,而人的实践又能影响历史的进程。请看,这不到处都充满了辩证法吗?但在我们过去的教科书体系里,这些辩证法都被那一类形式主义的条条框框给掩盖住了。

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为了进一步研究辩证法,开始对自然界与自然科学领域进行较为进一步的研究。恩格斯在观察和研究中,发现自然界与自然科学同样充满着辩证法。这才有了《自然辩证法》这样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不知道是不是后来的苏联人,为了证明列宁的伟大贡献,就把恩格斯的这一研究成果拿了过来,成了为列宁观点提供佐证的材料。应该说,列宁的观点除了有一部分来自恩格斯,也有一部分来自19世纪末的物理学革命。列宁的贡献是不能否认的,但也不能因为为了提高列宁的作用,就把历史改变得面目全非。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列宁最先提出来的。目的主要在于便于在工人阶级队伍中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个目的有其合理性。工人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必须而且只能从较为简单的观点入手。但是时代总是在发展的,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调整和变化。无论我们在教学方面是不是还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但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整认识中,还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一个科学体系的整体。对于整体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但不能因为进行过分析,那这个整体就成了视而不见的了。

另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和活泼的理论,它不应该为了所谓严谨性和系统性而被整成抽象的、单调的和枯燥的干瘪的教条集合。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努力做的事情还有不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92191.html

上一篇:我们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
下一篇:被称为最低调的大学们
收藏 IP: 114.246.173.*| 热度|

1 张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