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让学生上讲台的是是非非

已有 2634 次阅读 2014-12-10 00:0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让学生上讲台,特别是让本科生上讲台,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改革,估计有不少老师就是因为这项改革而获得过教学奖或者教学改革奖。不过细分析起来,里面的名堂也是挺奥妙的。

我最早考虑让学生上讲台,是因为我们那门课上有一部分内容,学生在高中时都学过,但我也不知道他们那时候是怎么学的,学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所以我想,与其我再炒夹生饭,倒不如让学生自己来讲,至少让他们复习一下,或者让他们自己来琢磨怎么来讲这部分内容。最后的结果让我比较失望,学生们没做什么别的,基本就是照本宣科。这样的学生上讲台有什么意思?真有点瞎耽误功夫。所以,后来,至少不能让学生自己单独讲一部分课上的内容,因为实践证明,这条路不那么好走。

后来,为了鼓励学生读书,要求他们写读书报告,也就安排了在他们完成读书报告的同时,按小班分组来台上讲一讲他们读书的体会或者感悟或者收获。这种安排比单纯让学生讲课上的内容看起来效果要好一些。因为学生们很热衷做出漂亮的PPT,这是他们比较拿手的。另外,他们在内容的编排上,基本都是从网上搜索,再加上自己的编排组织,最终拼凑出一套还看得过去的PPT。在台上讲的时候,不光能做到图文并茂,而且自己讲得也很有激情。只是在这个光鲜的表面的背后,他们到底读懂了多少,我是很怀疑的。因为我很清楚,读这些原著,不可能光靠读那么一遍就能掌握核心的思想。但总得让他们读一些吧。虽然不可能靠在台上讲那么一次就证明他们通过读书就得到了多大的收获,但是,这毕竟是一种督促他们读书的方式。

在学生上了讲台之后,老师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老师必须要对已经在讲台上讲过的学生的PPT或者读书报告进行分析和点评。其实点评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对这些材料的分析上。这些材料中,所表现出来学生们读书的体会,或者收获,其实有很多他们自己也是模糊的、懵懵懂懂的,似懂非懂的。其中有些理解肯定也是有偏差的,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给他们指出来,告诉他们所理解的偏差在什么地方,或者产生这种偏差的根源是什么,等等。如果要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教师所花费的时间,比教师自己讲一次课要多好几倍。这在课时并不富余的今天,这种做法并不一定合算。但这怎么也得试一试,不做就更不行了。光靠教师自己在台上讲个不停嘴,学生更没有多大的兴趣了。

现在有的老师让学生上讲台,也是展示学生们做的PPT,我听过几次学生上讲台的课,发现其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不过,对学生而言,出现这样的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们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关键是后面教师所做的分析,或者叫打补丁。学生的表述不会很精确,学生的理解可能有偏差,学生的观点可能有点浅,这都是允许的。但是如果教师没有能及时和准确地抓住这些问题,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那么才是更大的问题。老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表扬学生,把学生夸上一顿,固然也有积极作用,但对于他们自己的问题的认识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至少不能只停留在某些表面的问题上。

从某种意义上看,学生上讲台,只是让学生对课程的形式有一种新奇感,会产生某种兴趣来主动参与。这或许是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这种课堂形式的效果究竟如何,也不是很好确定的。

曾经在给研究生上课时,听课的研究生不多,我都让他们先看书,然后由他们自己分工,来讲所读的书的不同章节。反正当时课时也多,不怕耗工夫。每当有学生讲完他准备的章节后,大家都来提问,由主讲者回答。当然,主讲者不可能回复得出所有的问题,那么我就得把那些问题中的要点给学生指出来。如果学生不同意我的观点,这往往是最让我高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展一些讨论,甚至是辩论。学生的辩论热情也被挑动了起来,这堂课就一定会上得很有意思。

有一次,我让一位研究生讲他应该准备的内容,结果他没讲该他准备的东西,而是讲了他自己思考的问题。只是他的思考是在没有阅读情况下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往往是迷茫的,和混乱的。这让我多少有点皱眉头。我不反对他的思考,但他是没有阅读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这样看来,对于研究生来说,这种个人先行准备,然后再上讲台来讲,可行性是比较大的。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对于本科生,主要是要展开课堂讨论,这比那种带有表演性质的讲台演讲对学生来说,更有意义,也更有帮助。

课堂讨论对于本科生的课程学习来说,的确是很必要的。只有课堂讨论,才会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也只有课堂讨论,也才会让学生有思考的动机与激情。只是,课堂讨论人数不宜太多,而现在我们的大班课,一个教室就好几百号人,这几乎是无法进行讨论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49768.html

上一篇:中国的发展经略与大手笔
下一篇:小节和大节
收藏 IP: 111.196.198.*| 热度|

3 姬扬 吕喆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