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南海的填海造岛

已有 4106 次阅读 2014-12-7 07:0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27日,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日子。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的后期,一个岛一个岛地跟日本争夺,牺牲巨大。不过,由于美国占有空中优势,所以最终还是攻占了这些岛屿。

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曾经占领的那些岛屿至少是美国进攻日本本土之前的障碍,所以岛屿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既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无关紧要的。

网上流传中国正在南沙永暑礁填海造岛的图片,据说在赤瓜礁也有类似的活动。而且永暑礁造岛的面积据说已经超过太平岛。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大家谈栏目也对此进行了讨论。

人们最早看到这样的图片时,第一印象肯定是要在这些岛礁上建设军事设施,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实并不仅停止于此。大型跑道,既可以用于军用,也可以用于民用。既可以部署武器装备,也可以建设民用设施。从围棋的视野来看,在这些岛礁填海造岛,不仅只是一个点子布局,而且直接可以造势。同时,对于周边那几个无理取闹的声索国来说,会让他们的任何折腾与挑衅失去实际的意义。

如果只是看到填海造岛的军事意义,那也未免过于狭隘了。所谓战略,不是只靠军事手段,还应包括其他各种可用的非军事手段。通过南海填海造岛,我们对南海的实际控制能力会大大地提高。我们的石油钻井平台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开采石油天然气所得到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反过来直接用于南海这些岛礁的建设,形成自我输血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在南海一些具备条件的岛礁上,可以大力开展旅游事业。马尔代夫和普吉岛的风光,在南海诸岛中都可以得到再现,或者还可以有与它们不太一样的风光。有阳光、有沙滩,就不愁游客不来。如果我们在有条件的岛屿上建设旅游饭店,开展海上可以举行的旅游项目,那么这个生财之道也是相当可观的。这同样也可以成为南海诸岛建设的良性循环的组成部分。

我们实际上控制的南海各岛,对于保护我们的海上运输线,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非舍弃南海航线,任何一条通往东北亚的航线都会处在我们的视线之中。这对保护我们的商船,保护我们国家的商业利益会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将来还有可能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把已经建好的岛屿通过跨海大桥连接起来,那样就使得这片地区的经济与战略意义更加突出。

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大家谈栏目还提到,我们在南海建设岛礁,是充分运用我们在工程土建的长项。用非军事对抗的手段,来解决以往我们在南海问题上一直困窘于没有更好的方式的问题。工程土建,看上去只是一个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在南海上填海造岛,不过是硬件配置的问题。但在实际上和长远的意义上来看,这却是有着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我们是在和平建设,别人包括美国也说不出什么过多指责的话来。虽然美国很不高兴,但它也没有什么办法制止中国在自己领土上的建设活动。而我们的岛屿建设一旦成了气候,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军事活动也必然受到很大的掣肘。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上,南海诸岛的建设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或许在南海诸岛上建设了若干大型深水港之后,这里就可能成为一个货物集散地的中心,它很有可能会取代新加坡的位置,因为这里与周边国家的距离,相比于新加坡,都是最近的,因而成本就会是最低的。这里的吸引力几乎是不可限量的。

我们在这里的岛屿的建设,会随着我们的工程技术力量的不断扩大,其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填海而造成一个个几平方公里的岛屿,而在将来,我们一方面开发这些岛屿,另一方面还可以不断扩建这样的岛屿。或许有一天,我们在南海上会建设好几个面积有可能超过新加坡的更大的岛屿。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说南海诸岛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别人还能有什么话说?

对南海诸岛的建设性投资,是以数十亿元计的。这样的投资将来肯定是会有回报的。即使暂时没有更多的回报,那也是值得的,至少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方有效的国土,这是无论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国家财富。或者说,这相当于用数十亿元钱换来几十平方公里的国土,今天的世界上哪还有如此便宜的事?国家要征数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恐怕所花的钱也不止这个数吧?

在不长的时间以前,我们听到国家所提出的海洋战略。但在那个时候,我们对到底如何实施这样的海洋战略,心里是没有底的。现在,这个填海造岛的方式,至少可以给我们的海洋战略做出了一个很鲜明的注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49019.html

上一篇:中国人富裕起来之后该干点什么?
下一篇:中国的发展经略与大手笔
收藏 IP: 111.196.198.*| 热度|

5 吕喆 姬扬 马德义 檀成龙 吴跃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