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观看昆曲《玉簪记》 精选

已有 4982 次阅读 2014-9-17 02:0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昨天晚上,看了昆曲《玉簪记》。前两天,音乐厅演了一出京剧《望江亭》。那是一出喜剧,挺热闹的。我小时候看过电影,还是张君秋演的。当时不知道张君秋是男的。昨天的《玉簪记》满都是唱,人物也不多,一个潘必正,一个陈妙常,再一个姑妈,还有一个书僮进安,还有几个扮演道姑的女龙套。

由于全场都是唱段,而且昆曲的节奏似乎比京剧还要慢,有些老头老太太忍不了了,看了五分之三多一点就坐不住了,离场而去。倒是年轻人坐得住,坚持挖了台柱子(就是把戏看到底,看完了)。当然年轻人中也有中途退场的,这也可以理解。

我忽然有种感觉。这样的慢节奏是不是有点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缓慢地播放每一个细节,让观众看得更详细、更清楚。或者让人更能细细地品味唱段唱词。字幕上会显示出各类唱段所属的曲牌或词牌,至少有我们熟悉的《清平乐》。还有些词牌名过去没听说过,所以字幕打出来我也没记住。

所以唱昆曲就像品茶。大口咕冬冬往下灌那是没法品出茶的味道的,一定要小口轻啜,用舌尖慢慢搅动,也许才有可能品出茶的味道来。或许昆曲就只能这样来看来听。要不然,很难耐住性子坐得住。

其实演员的表演还是有生活情调的。这方面男主角表现得比较突出,不愧是国家一级演员。有一折是“问病”。陈妙常跟着道观的主持、潘必正的姑妈去看病中的潘必正。潘必正不过是由思念妙常而引起的相思病,所以妙常一到,他的病就好了一半以上,二人背着姑妈偷偷接触,但又怕姑妈发现,所以时不时地用些小动作加以掩饰。这一折男主角演得很生活化,惹得观众会心微笑。

“偷诗”一折也有生活化的表演。潘必正偷偷进入陈妙常的卧室,妙常正在睡觉。他想叫醒她,可是怕她起来发现后会不高兴,所以没敢造次。当他发现了妙常写的表达自己情愫的词时,他心中暗喜,觉得他再叫醒妙常,妙常也不敢生气了,因为他手里捏着妙常的把柄。这一折把二人的这种复杂的心理表现得惟妙惟肖。

昆曲很古老,所以剧目的名称多为什么什么记。老戏有过“白兔记”、“拜月记”等,这出“玉簪记”我也是头一次听到这个名字。陈妙常与潘必正的故事过去也只是知道个大概,不是特别清楚。京剧里有过一出折子戏,就叫《秋江》,是说陈妙常在潘必正被姑妈逼着去临安会试之后,乘着艄公的小船去追赶潘必正。我早年间似乎听过,但现在印象不深了。不过艄公拿妙常开涮是戏里的主要内容。而在昆曲中,这一段被大大地简化了。送妙常追潘必正的不是艄公,而是艄婆。说是艄婆,也不过是个年轻的女郎,类似于《打鱼杀家》里的肖桂英的装扮。这一折主要表现妙常追上潘必正后,二人倾诉送别的衷肠。

有个问题我一直很疑惑。陈妙常到底是尼姑还是道姑?在剧情介绍里说的是道姑,可是剧中台词又有念阿弥陀佛的,这似乎不是道教的做法。过去,有部证书,也说老道口中念“弥陀佛”。有人说佛道不分家,我不太清楚,但觉得似不太可能。教义不同,念的经文也不同,所拜的偶像也不同,怎么就成了不分家了呢?或许,早年本来是分得清楚的,但后来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剧中人物的命运,至于他们到底是信哪一宗,结果倒不那么重要了。

昆曲这个剧种我发现不太好改革。京剧我倒是觉得必须要改。现在有些京剧界的人士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传统剧目应该好好保护,至于如何创作新剧目,他们似乎没有人愿意考虑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京剧不改革,早晚的事,要退出历史舞台。但昆曲不一样,昆曲太古老了,从唱腔到音乐,基本被限制得很死,如果要改,或者要演现代戏,那昆曲就不是昆曲了。所以昆曲的出路问题比京剧还要难。或许,昆曲要开发或者创作更多的古典题材的剧目,也是一个出路。做个古为今用的剧种,也未尝不可。

 

琴挑一折,邵峥饰潘必正,魏春荣饰陈妙常。

问病一折

秋江一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28321.html

上一篇:年轻人需要做到平和与淡定吗?
下一篇: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道路
收藏 IP: 114.250.98.*| 热度|

7 陈小润 武夷山 李笑月 黄永义 侯沉 anonymity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