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年轻人需要做到平和与淡定吗?

已有 3627 次阅读 2014-9-15 02:3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现在老年人在中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个老年人具体如何界定也不是太精准。过去是以中国男性60岁退休年龄为标准。但现在五十多岁也有退的,女性还有退得更早的。当然,退休者未必都是老年人。据说,联合国定义年轻人为44岁以下(含44岁),把45岁到59岁定义为中年人。而606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似乎得是65岁以下才算是名正言顺的老年人。当然后面还有一些更为具体的界定,这里就不讨论了。

中国的老年人,由于人数开始众多,所以有着老年人话题的报刊和网上的论坛也多了起来,老人之间相互传发的邮件也有很多关于健康与老年人心态的内容。这些对于退休后的老年人都是很有好处的。

对于老人们的心理状态问题,大多数人的意见都是认为老人们内心最需要的是平和与淡定,当然其中也包括了很多内容和意思。我好奇的是,难道人们在年轻时就不需要平和与淡定了吗?或者在年轻时,人们不易做到,而到了老年就比较能够做到了呢?不少老年人也喜欢借助佛家思想来探讨老年人应该具备的心理,只是这些佛家思想对于年轻人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是有正面的意义还是负面的意义呢?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年轻时总是有一种抱负,总是要做出一些事情。他们更需要的是雄心壮志,需要的是开拓的气魄。那么雄心壮志与气魄,是不是就一定与平和跟淡定相冲突呢?有些抵触可能是难免的,但未必就一定是不相容的。

年轻人要做事,要有很多打算与安排,要打出一片天下总得有不少设计与计算。当然更需要不懈的努力与勤奋。在这个过程中,名与利都在时刻伴随着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年轻人来说,要摆脱这种名与利的纠缠多少是有点困难的,这种困难并不一定在于他们都受不了名与利的诱惑,而往往在于在名与利的背后,会隐藏着他们要做更多的事或者更大的事的机会。他们未必都喜欢名与利,但是他们更喜欢或者更需要这样的机会。

真正能够淡定地处理要做的事与名与利,以及还有机会关系的年轻人不是没有,但也不是很多。而真正能处理得比较自如的,却未必能得到更多的机会。所以,人们一般看得到的是,年纪轻轻就能淡定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他们需要的机会,而那种对名利有所偏好的人却有可能得到这样那样的机会。这样看来,要让多数年轻人做到心理的平和与淡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年轻人,并不一定需要他们的心理那么过早地做到平和与淡定。他们在打天下,他们顾不上做到那么老成持重。或许他们表现得过于平和与淡定,会让人们觉得他们不像年轻人,会觉得他们有太深的成府,而这对他们的成长,以及周围的人对他们的印象都有可能不利。所以作为年轻人,不平和、不淡定那就随他们好了。让他们现在就做到与他们的年龄不那么相适合的事,也是一种矫情。

对于老年人来说,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在这个年龄时的平和与淡定。有些人觉得自己前半生不那么如意,现在一下子年纪大了,想做的事做不到,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心里往往会有一种“亏”或者“冤”的感受。这辈子过得有点不值,亏得慌,冤得慌。于是他们总想要再努力一下,再寻找一下可能的机会。这时他们未必不懂得淡定与平和的必要,但是他们由于内心的这种不甘心,他们不易去跟平和与淡定相处。

如果作为一种理想状态,那么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能够表现出该有雄心壮志的时候要有雄心壮志,该表现平和与淡定的时候也能表现出平和与淡或者即使在为雄心壮志而努力的同时,也能在内心深处保持那一段平和与淡定。也许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有点困难,这需要更多的修炼。人生其实就是如此。哪有什么绝对的理想状态?人们追求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必有一定的道理。或许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这样的观念似乎不太合理、不太适当,可是对于本人来说,这就是他喜欢或者他需要的状态。你要硬让他改变,他也会不舒服,不痛快。这是任何人也没有办法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想要长寿,那么他也许确实需要淡定与平和。但是如果平和与淡定不能给他带来快乐,或者他总是不能习惯这样的状态,那是没办法的事,没有人能够勉强他,也没有人能够改变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27809.html

上一篇:关于香港的那点事
下一篇:观看昆曲《玉簪记》
收藏 IP: 114.250.98.*| 热度|

3 尤明庆 武夷山 刘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