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段子,也许并不是段子,而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事情。北外一帮学法语的学生到电影学院看一部法国电影。他们学法语的,估计听电影里的法语台词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看电影的地方也有一帮电影学院的学生在看。北外的学生觉得这帮电影学院的学生外语肯定不行,便讥讽电影学院的学生说,你们看得懂吗?电影学院的学生也不甘示弱,反诘道,你们看得懂吗?
都是问看得懂吗,但肯定这两个看得懂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北外的学生问的是,你们懂法语吗?电影学院的学生问的是,你们懂电影吗?这个故事还是有点意思的。
我们小时候看电影,看的都是热闹,特别是男孩,只爱看打仗的电影。反正那会儿也没有什么霹雳虎、擎天柱之类的机器人,都是说八路军和解放军打日本和打国民党的电影。后来又有了反映抗美援朝的打仗的电影,所以那时的男孩最普遍的理想都是长大要当解放军。其实即使是描写打仗的电影,孩子看的只是那类激烈战斗的场面,其他的画面也不入孩子们的法眼。其实,真正记得住的打仗的电影,还是文革中最经常播放的那“老三战”,即《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这三部电影里,还是《南征北战》最好看,场面大,有一定的思想厚度。《地道战》和《地雷战》是军事教学片,二者相比,《地道战》要略好一点。一些著名的台词如“高,实在是高”,“高家庄、赵庄、马家河子……”,电影里的两支插曲也很不错。
南征北战
在少年时代看过印象最深的电影是《烈火中永生》,这是最早根据罗广斌的纪实文学作品《在烈火中永生》和后来创作的小说《红岩》改编的。对于成长中的少年,这部电影对我们的教育意义是极大的。影片中于蓝扮演的江姐的形象一直在心里非常深刻。
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形象
对于电影语言所表达的方式,我们真是一窍不通,其实就是看故事。有个哥们儿,看过苏联电影《七天七夜》,那是描述卫国战争的,所以后来看到《第十二夜》的海报,以为这也是战斗片,而且肯定比七天七夜更要残酷,所以就去看了,没想到是莎士比亚的戏,还是爱情片。这哥们也看得津津有味,那时候他已经不是小学生了,是十多岁的中学生了,对男女之间的一些情愫,也略有知觉了。
对这种言情片,我印象较深的是北影厂在五十年代末还是六十年代初拍的《上海姑娘》,是根据小说《甲方代表》改编的。剧中女主人公是陶白莉演的,据说是陶金的女儿。男主人公是赵联演的,后来他很早就过世了。据说这部电影有点模仿苏联电影《生活的一课》,说的是两个有工作关系的男女,在工作的矛盾和冲突中产生了感情。男方在工作上急于求成,犯了错误,女方还是要帮助他改正错误之类。当时我看这部电影时已经是文革之后了,已经是成年人了,很喜欢电影反映的那个时代和气氛。还有一部电影叫《青年鲁班》,说是一个木工成长为工程师的经历,其中也有爱情描写,也还算是比较自然。
上海姑娘
青年鲁班
据说,中国很多在解放前拍摄的电影,也很有国际水平。一些国外的电影艺术家看过那些电影后,都感觉到很惊异,说没想到那个时候中国电影的水平就这么高。只是我总觉得那个时代和我们之间总隔着一层,而且电影中的台词说的都是上海味的国语,所以在接受起来总有些障碍,加上也确实不懂得电影语言,也就无法欣赏那些电影的高明和美妙。
比较喜欢的儿童片是《小兵张嘎》,总的感觉是真实、自然。既符合时代的感觉,也能反映出孩子的天真和天性。只是这部电影拍摄不久,没过两年就发生文革了。演张嘎的安吉斯也再也没有机会演新的电影了。
文革中拍摄的电影里最好看的是达式常演的《难忘的战斗》,故事说的是解放初期共产党解决粮食市场方面的问题。那出戏应该是达式常表演的高峰。在那部电影里,达式常真的是光采照人。之前的《年轻的一代》他还只是初试锋芒。之后的电影剧本都不够精彩。只是这部电影现在很少放映,多少有点遗憾。
王心刚虽然也很有名,是60年代22个明星之一,只是他的电影并没有特别好看的。在《秘密图纸》是只是一个配角,在《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演一个反角。在文革中拍摄的《南海长城》(原来是话剧,京剧改名为《磐石湾》)里他已经明显地老了,刘晓庆也是在那部电影里初露头角的。她的台词有一句是:“秤不离砣,公不离婆”。而同样也是在文革中拍摄的《侦察兵》根本就是一部烂片。他最得意的应该是《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杨晓冬。只是跟小说相比,电影里什么也没展开,所以没把精彩的场面演出来,倒是王晓棠演的金环和银环更出彩一些。
80年代之后拍的电影没有什么有太深印象的。只是有一次,偶然看到《双旗镇刀客》,当时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有耳目一新之感,这部电影有点戏。果不其然,后来这部电影也得过奖。这部电影的导演叫何平。不过张艺谋的电影虽然名声很响,但感觉都有点偏执。他的大部分电影都倾向红色,弄得很不自然。陈凯歌的也是一样。他的《黄土地》过于阴暗了,让人压抑。
说了归齐,跟电影学院的学生踩乎北外的学生一样,我也不懂电影,也是瞎看,看个热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