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还能回到田园诗般的环境吗?

已有 2911 次阅读 2013-6-27 22:5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田园诗

人们对工业化和大都市生活所带来的厌倦,使一些人开始对田园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不要说现在了,就是在民国时期,文人们坐船看到沿岸乡村农舍里冒出的炊烟,还不住地赞曰,真是农家乐呀。不过,这是文人眼中的农家,至于农家自己到底是不是有乐,那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文人们只是在揣测。其实,那个时候,农人们更多的则是生活的艰辛与苦难,哪里能有农家乐呢?

在西方,强大的工业化进程让都市生活越来越让人感到紧张、拥挤和压力,所以人们也就想当然地以为乡村的自然经济要比都市生活轻松得多。因此,也有人想到乡村去过那种他们自己想象中的自然田园生活。只是当他们真的去这样做的时候,发现现实远不是他们想象的那回事。绝大多数人坚持了不到两个星期,就重新回到都市,去过他们虽然厌烦但还是比较熟悉的生活去了。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也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有的是因为上学读书,有的是因为进城打工,也有的是因为来城市找生意机会。刚来的时候,都对城市生活充满了憧憬。然而,若干年过去后,他们会发现,他们所憧憬的都市生活,要么永远没有成为现实,要么,即使成为了现实,但与原来想象的有很大的差别。于是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已经实现了城市梦的人们,又开始回想过去乡村的生活。他们留恋的是当年的山青水秀,留恋当年的甘甜的井水或者河水,而过去那种艰难贫困的生活往往被他们的记忆过滤掉了。然而,当他们真的回到乡村,又过起以往的乡村生活时,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对这样现实的乡村生活已经有点受不了,或者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他们已经回不去了。

那些长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其实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虽然他们没有乡村生活的记忆,但是他们对目前越来越少的蓝天,越来越少的清洁的空气,越来越少的清彻的河水,越来越不满意,越来越有压力。他们渴望见到这些东西。于是,他们中的有些人开始利用可能的时间离开都市,去寻找他们心目中的美好田园。但是,即使他们离开了城市,来到了郊区,吃了农家饭,住了农家舍,但感觉也只是像一时的海市蜃楼,过眼烟云。等到时过境迁之后,一切就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工业化进程让人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想要得到的东西,但同时也开始失去了越来越多的原来并没有想到可能会失去的东西。得到了的东西不想再失去,而失去了的东西又想拼命找回来。但找来找去,可能会找到一些,但找到的东西与原来失去的东西相比,似乎总还是不太一样,不是那么回子事。于是人们失落、怅惘,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看来,人们还要不断地这样折腾下去。一方面,不断地要追求新的东西,追求的越多越不嫌多。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想找回原来失去的东西,但真正能找回来的却少之又少。人们更加彷徨,更加无奈。但这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现实。

这就像一根笔直的铁丝,在原本的初始状态,直溜溜的,但人们对这样的状态不太满意,于是就想把它窝成各种他们喜欢的或者需要的形状。但是当铁丝被窝弯了之后,人们对这样人为的改变又不太满意,于是又想千方百计地把这根已经弯曲的铁丝弄直。人们或者用捋的方式,或者用砸的方式,费了好大的劲,看上去似乎把这根铁丝弄直了,但是在实际上,这根被重新弄直的了铁丝,与原来从来没有被弄弯过的铁丝相比,毕竟还是不一样。这根被重新弄直的铁丝,上面会有瘢痕,会有被加工过的印记,而不可能再成为原本初始的那种崭新的未被加工过的铁丝。我们所面临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根铁丝。

说了归齐,人们仍然希望能把铁丝弄成最开始那种崭新笔直的状态,但心里也十分明白,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人们所能做到的补救是有限的,方法是有限的,效果也是有限的。瘢痕永远是去除不掉的了。尽管人们还是很希望能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贴近自然的东西,但是我们实际上能做到的,不过是貌似自然的人造物。而这种貌似的自然,比起真正的自然来,还是要脆弱得多。

我们还能怎么办呢,至少现在好像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不断地继续探索。继续寻找。如果我们足够幸运,也许将来我们会找到一种让铁丝恢复到原本初始状态的方式,至少看上去像是回到了那种状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03340.html

上一篇:我接触网络的历史
下一篇:有情人就一定要终成眷属吗?
收藏 IP: 114.250.97.*| 热度|

5 罗德海 赵美娣 王振亭 万仁甫 zhangcz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