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PT使用之前,是用胶片来做幻灯片。这还不是那种用抽拉式幻灯机的,而是用投影仪来做的。抽拉式幻灯机用的幻灯片要做起来挺费事的,估计成本也不低。当年出国前,我想要到国外做一次讲座,就做过几张抽拉式的幻灯片,但是做的时候,都做成了负片,没有办法直接放映,也就是说放出来的都是像片底板,不是正常的影像。花了钱,结果白做了,十分懊丧。
在国外时,看到老师上课用幻灯片,都用那种胶片加投影仪,觉得挺方便的,也不知道这种胶片是怎么做出来的,后来听说好像就是打印机直接在胶片上打印出来的,但是到底是不是如此,也没有认真追究过。也有人说,是用复印机复印出来的。这都是传说,没有印证过。不过,当时看到人家用这种方式来讲课或者是讲座,觉得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等于后来自己也想用这种方式的时候,发现我们缺少一个最主要的设备——投影仪。这就一点辙也没有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人家用这种东西,
又过了若干年,学校开始给老师们举办使用PPT的学习班。最初,我也不懂得什么是powerpoint,所以也就根本没有在意。后来偶然听到一个讲座,发现这东西真的很神奇,又有文字,又有画面,而且转换很方便,比起胶片的方式要丰富多了。于是就开始对此着迷。听了几节课之后,自己也想试试。可是,当时根本不知道这powerpoint在哪里可以找到,当时还傻了巴叽地给讲课的老师发邮件,问哪里可以找到这样的软件。后来偶然发现原来就在自己的Office里,就有这个东西。于是就开始尝试着做起来。
刚开始做的时候,只能做最简单的那种,一放就是一个整个画面,后来看到人家不是这样做的,就自己慢慢学。后来发现,可以让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出蹦,结果就把一张PPT做的跟机关枪似的,突突突地往往蹦字,还伴有音效。当时听起来真的感觉很爽,后来发现太傻了,于是就不再弄这个效果了。
不过,在上课前准备PPT的时候,我发现,我第一,不愿意把时间都花在把PPT弄得花里胡哨之上。感觉如果那样做,太费时间不说,而且效果并不好。我们讲课,主要是希望学生能跟着老师思路走,主要的是要听进去老师讲的内容,那些花哨的外在的东西,有时会起干扰作用。另外,我也对讲课中安插视频也有点不同的看法。那种东西更多的作用也是打断思路。我看有的老师用得倒是得心应手,每隔十多分钟,就插进一段几分钟的视频,可是这视频到底能产生多大的效果,我个人觉得不是很明显,倒是把老师原来的思路给打断了。所以我上课做的PPT,基本不用视频。我也不觉得有这样做会影响讲课的效果。
上课用的PPT,与其说是给学生看的,我个人觉得倒更是教师个人准备的讲课大纲。一些重要、要点都要在PPT显示出来,这样有利于老师上课时把握这堂课讲课的重点,同时也有某种逻辑把课的内容串联起来。至于某些插图,只是为了给一些课堂上的重点提供一点佐证,并没有其他的意义。
除了上课用的PPT之外,也有人经常通过邮件给我发一些娱乐用的PPT。这多是一些美图,并伴有优美的音乐。有些画面做得的确很漂亮,音乐配得也很适合到位。自己也很想做出一些这样的东西。但是由于自己出游的机会不多,拍出这类美图的机会也不多,所以能做的素材就不多。不过,也还有尝试的机会。我们的中学班主任老师要过80岁生日,我把老师和我们在一起照片收集起来,大致整理了一下,也做了一套幻灯片面。至于配乐选什么合适,找了很久,也没有特别合适的,后来就找了一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歌配进去了。结果有同学对于配这支歌很不以为然。我也实在无奈。虽然我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歌曲,可是在找不到的情况下,这支歌曲也算聊胜于无了。
今年我们77级毕业三十周年,我也做了一套幻灯片。做这套片子,我没有用太多的技术,一来觉得很费时间,二来也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在选曲子的时候,我选了两支歌。一支是电视剧《红十字方队》里的插曲《相逢是首歌》,另一支是歌颂航天人的《祖国不会忘记》。《相逢是首歌》是电视剧里一群军校的大学生所写的歌。我觉得那支歌的旋律特别美,也特别纯,很适合我们对当年青春时代的回顾。而《祖国不会忘记》中的一些歌词显得很有意义。它不张扬,但是充满了自信,也很适合我们这些人今天的心理状态。做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片子不宜太长,但又要让两支曲子在各播放两遍之后,正好赶上幻灯片的结尾。所以反复调试了好多次。在聚会的那天,有同学看完这套幻灯片后,对我说,这两支曲子配得太好了。没有这两支曲子,这套幻灯片,就没有那么出彩。我听到这样的评论,当然感到很欣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43699.html
上一篇:
相机与拍照下一篇:
再说量化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