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文革期间的电影

已有 28840 次阅读 2012-7-25 15:5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电影, 文革

人们常说,文革期间,全国人民只能看八个样板戏。这个说法也不能说错,但实际上并不那么严谨。
文革之初,大约是1967年到1968年间吧,电影院里开始放映一些被批判的“毒草”电影,有些过去没看过的这类电影,这一下子都有机会看到了。像《武训传》、《北国江南》、《舞台姐妹》、《逆风千里》,都是在这个时期看的。
武训是一个穷苦的农民,年轻时吃了不少苦,其中就有因为不识字而受地方老财欺负的经历,到了后来,他沦为乞丐,但并不只为自己乞讨,他乞讨来的一大部分钱用来办义学,让上不起学的穷孩子能有地方上学。为此,慈禧老佛像来褒奖了他。这是历史上的真事。批武训传,不过是说武训想通过让穷人的孩子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批判者说,这是不可能的,农民的孩子受了封建主义的教育,顶多沦为封建统治者的走狗和打手云云。过去听到大量的批判文章,可是没看过这部电影,多少是个遗憾。这下为了让大家都来参加批判,而把“毒草”放出来,这怎么说也是个新鲜事。于是我们涌进电影院去看了这部电影。说实话,电影拍得不错,赵丹演的武训,把人物演活了。而且电影中那种带着山东口音的台词,也被孩子们在大街小巷中传播着。“揪线头,缠线蛋,办个义学不费难”,以及类似的口诀十分流行。
《北国江南》和《逆风千里》虽然也被当作毒草批判了,但是拍得并不好看。《北国江南》说的是农村里的事,一个农村妇女用深厚的感情感动了周围的人们,结果被批判是宣传“资产阶级人性论”。《逆风千里》说的是一队解放军押送被俘的国民党军官的故事,被批判的原因也是宣传“资产阶级人性论”。这两部影片的表演都很一般。
《舞台姐妹》拍得不错,是彩色的。那个时代,要拍彩色电影,是要花不少银子的。似乎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谢晋导演的。据说影片以越剧演员袁雪芬为原型,讲述越剧演员一方面对黑暗势力的抗争,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改革越剧的表演内容与形式。主角竺春花是谢芳演的,另一个演小生的女演员本身就是个越剧演员,叫什么名字想不起来了。在网上应该能查到,但是懒得查了。这部戏的宗旨是剧中人经常强调的两句话:“认认真真做戏,清清白白做人。”当时这两句话是被批判的,是什么道理今天已经完全想不起来了。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的演艺界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两句话?
除了八个样板戏,还有几部电影也是经常放映的,至少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经常播放的。国内的电影有“三战”,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现在一些老电影频道还在播放这几部电影。这三部电影中,最好看的是《南征北战》,剧中师长的带四川口音的台词,也被当时的孩子们传播着。“现在我们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将来大踏步地前进,我们现在放着眼前的敌人不打,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消灭他们。”有些台词至今还在被一些影视剧在描述文革故事时反复引用。文革初期,还写过一段时间的《黑山阻击战》,是描写辽沈战役的,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停止放映了。
当时播放的外国电影分为几类,苏联的只有两部:《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每到十月革命节,或者列宁的诞辰纪念日,电视台都会播放这两部电影,这里的台词也都是耳熟能详的,如“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两个人打架,你怎么知道哪一拳必要,哪一拳不必要?”,“鲍普列夫同志,把客人送出去。”这句是列宁在与一个富农交谈后,对他的秘书说的送客的话。
其他外国电影最常见的是阿尔巴尼亚的电影。早期有《海岸风雷》,还有《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等,一般都是描述反法西斯战争的故事片。也有反映和平建设的,但电影名字和故事内容完全记不起来了。再就是朝鲜电影,朝鲜电影里比较好看的是《看不见的战线》,这是反间谍电影,而且片中也没有什么对领袖的崇拜这类的情节。反映朝鲜战争的还有《南江村的妇女》、《一个护士的日记》,反映和平建设的有《摘苹果的姑娘》和《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的朝鲜电影也没有太多的领袖崇拜。后来的朝鲜电影,这方面的描写就增多了,听到领袖的名字就掉眼泪,中国观众看到这里,想笑得很多。
越南电影极其难看,忘了一个什么电影,里面有个巫师,好象叫尼海,念着什么咒语:“天灵台呀,地灵台呀,妖魔鬼怪快离开呀,快离开呀!”现在留给我唯一的印象就是这么些了。
后来,罗马尼亚跟中国的关系和缓了很多,所以罗马尼亚的电影也来了。有一部老电影,文革前就放过,后来就不放了,文革后期又开始放了,电影名叫《多瑙河之波》,里面用的就是著名的同名乐曲。后来又放过一部新的,名字想不起来了,是一艘客轮失火,人们去灭火和救人的故事。其中有一对恋人,以为自己出不去了,在船舱里最后拥吻告别。就这一段,中国观众都很想看,有人多次花高价买退票,就为看这一段表演。那会儿,中国的电影里绝对不会出现吻戏。
文革期间,中国自己也拍了几部故事片,有《火红的年代》、《青松岭》、《战洪图》、《第二个春天》(这个名字记不准了,是写海军突破国防科技的),《粮食的战斗》(这个名字也不太准了,是达式常演的,那时候的达式常,在电影里实在太帅了)。《粮食的战斗》还是很好看的,故事好,演得也好,是描写解放初期解放军与国民党残余部队斗争的故事。《青松岭》也不错,是李仁堂演的。李仁堂由此出名,他的艺术高峰是《创业》中的华政委,别看岁数大了,那真是十足的风采。《青松岭》里面有句台词,是张万山(李仁堂演的)对秀梅说:“秀梅,快扳闸呀!”后来我们大学同班同学中,也有个叫秀梅的,我们一看见他,就冲她说这句台词,让她快扳闸。
文革后期,还有两部电影值得一提,那就是《创业》和《海霞》。这两部电影观众口碑不错,但被四人帮给枪毙了。编导不服,给毛主席上书,后得以开禁。总之,如果说文革中只有八个样板戏,那么在1970年到1972年这段时间,这样说还可以。如果从整个文革十年的历史来看,这个说法不那么确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595680.html

上一篇:说说就业
下一篇:当年的互联网之热
收藏 IP: 115.170.150.*| 热度|

4 戎可 曾新林 蒋迅 简小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