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大学招生录取期间,辽宁本溪高考体育加分造假的事情轰动了全国。其实,这只是某些利益人利用“中国特色”政策制造的若干腐败案例之一。这件事情让我想起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一句很正确的话:“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句话刻在我们学校田径场主席台正前方的墙上。这句话意思明了清晰:体育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国民体质,而不是培养体育尖子和体育贵族。当然,对于普世价值体育精神进行科学诠释的当属著名教育家、国际体育活动家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起人皮埃尔.德.顾拜旦。他说:“体育对人的道德发展至关重要,奥林匹克之美可给人的创新、勇敢、尊严、自信和责任感等素质以启发”。
我本人似乎天生对体育没有任何天赋,而且历史上体育还给我带来过“污点”。那是初中毕业那年,我由于体育不及格而没有拿到毕业证书,至今记得有两个项目经过努力还是不达标:单杆的倦身上(那时候胖胖的身材,倦身上到半途就掉下来)和60米短跑。记得当时为了“讨好”体育老师,有时天下小雨我和另外一个同病相连的同学戴着斗笠跑步训练,希望体育老师看到我俩态度好,能否走个过场顺手给我们及格。但是体育老师“铁面无私”,他制定的体育标准是硬道理,最后还是没有让我们通过。好在当时政策规定只有体育不及格学生可以参加中考,后来我俩如愿考上高中和大学(那位同学在我们学校隔壁的北京矿业学院)。因此,体育不及格并没有耽误我的“前程”。2007年初中学校庆祝建校70周年,学校邀请我出席庆典,并作为校友代表在主席台上正好与当年体育老师坐在一起,我们相谈正欢。会后班主任对我调侃说:当年就是他不让你和另外一位同学不及格,差点影响你们的大好前程。我说这个事情至今历历在目,但是现在也只是当成我们求学过程中一点小小“传奇”经历而已,体育老师照章办事没有错。
前几天和一对在海外的年轻人视频聊天,结合四年一度的足球世界杯赛谈感受,我这个“体育不太爱好者”自然对那些“疯狂”的足球爱好者的种种表现不可理解。我只对足球比赛的进球瞬间,尤其是那弧形“香蕉球”感兴趣。这对年轻人给我的印象似乎也不属于体育痴迷者,但他们两对欧美一些国家人民对体育精神的“深远意义”的解释让我颇有点“茅塞顿开”与“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们在海外呆了近10年,所呆国家都属于欧美那些文明发达和法制国家,他们自己也有一些这些国家原住民朋友,在和他们接触中逐渐了解一些欧美国家人民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他们说,那些国家家长普遍比较重视小孩自小丰富多样的活动,其中各种类型体育活动是重要方面。他们安排孩子们体育锻炼没有任何功利色彩,而是为了孩子们的心身健康和长远发展。他们认为,让孩子们从小热爱体育锻炼,除了满足增强体质外,更主要是锻炼他们从小具有“顽强拼搏,锐意进取”“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的意志。这种“不怕困难,勇于进取”意志和精神将会正面影响孩子一生,让孩子在一生求学和工作中经受像体育锻过程中经常碰到艰难、挫折和磨难,也就是我们有的教育学家挂在嘴边的“挫折教育”。人家似乎并没有刻意将这类体育活动当成“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是这样理解体育精神,如果一个人从小能够坚持这类“体育锻炼”,不管风吹雨打坚持下来,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以跑步为例,如果我们不是为了某种功利,例如小升初,初中升高中,高中上大学的加分,除了少数立志从事体育职业的人,谁能坚持多少年?我们可以回忆小时候那种“三天打鱼,两天嗮网”式的体育锻炼,尤其是酷暑或寒冬季节的坚持该有多么不容易。这种长期坚持和潜移默化的体育精神将会正面影响一个人的内心“精神世界”。
然而,我们不少家长往往采取相反的做法,因为,他们生怕孩子在这种“没有利益”的体育锻炼中吃苦,因而导致我们这儿体育功利化极其严重,加上政府政策的“推波助澜”,导致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例如体育加分政策中作弊盛行,亵渎了体育精神。即使学校让孩子们课外做点体育锻炼的事情也会被一些家长称为不务正业,尤其是被一些应试高手,死读书的孩子家长们认为体育锻炼只属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想通过体育加分上大学人的事情。或者就是去上体育学校,成为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这种认识实属愚昧无知。
想到华人篮球明星哈佛大学学生,学习篮球两不误的林书豪,尽管这是个例,但也很能说明问题。当然,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体育精神”,将普世价值的“体育精神”运用到本职工作中,例如大学教师的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技术研发人员的新产品研制等,那就只会将“体育精神”世俗化,将她当成牟利的工具。例如除了极少数体育冠军们,例如李宁,他是将体育精神转换成生产力的典范外。我们一些体育冠军们,当他们结束体育生涯后,除了政府给予一些行政职务“奖励”外,一旦离开体育行当就一事无成,生活艰难。
因此,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和诠释普世价值的“体育精神”,让“体育精神”为我国良性社会发展和健全全体国民“人格”服务。让具有普世价值的体育精神惠及我们全体国民!
2014年7月14日初稿,8月19日完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