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做学问要有耐心 精选

已有 6495 次阅读 2023-12-11 08: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做学问要有耐心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在抖音上看到一段丘成桐先生谈他证明著名数学猜想“卡比拉猜想”的艰难经历,他以这段经历告诫莘莘学子:“一定要有耐心来做学问”。丘成桐先生是数学大家,被誉为数学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获得者,他的科学研究经历很好地诠释了一个学者拥有耐心的深远意义。我们普通学者何尝不是这样,如果我们要想真正做一点“自己的科学研究”,产出有意义的原始创新科学成果就必须要有耐心,从这个意义上看,耐心属于一个学者的珍贵品质。

以前发布过一篇“学者的耐心”(2022年1月11日科学网)博文,文章主要表达一个学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耐心,不要只为完成机构的常规绩效考核工作而急功近利去拼凑一些以数量为主的成果,而应该让学术成果的含金量高一点。然而,在当下我国学术界浮躁功利思潮盛行的环境下却容不得我们学者“十年磨一剑”,我们一些学术机构也不愿意给那些拥有耐心品质的“潜力股人才”提供一点容身空间。

学者的耐心属于一个学者极其珍贵品质,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深远意义。我们社会公众总是抱怨近些年来国家对有的大学及知名教授的投入巨大,平台实验条件已经达到甚至超越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学。一些著名海归学者现在的薪酬待遇也已经与国际接轨。当下我们除了发表学术论文数量有了长足进步外,例如最近发布的论文数据榜单显示,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论文顶尖学者”,然而,重大原创成果依然鲜见,卡脖子技术依然“涛声依旧”。究其原因,我想也许是学术管理行政化或者“公司化”导致学者没有耐心,浮躁,功利。我们一些“功成名就”的海归学者热衷与媒体打交道,靠媒体渲染自己的学术声望。我们一些学术单位颁布的一些“奖励措施”利益诱人,让人难以抗拒,这些举措都会导致学者不断“创造”出一些短平快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既满足机构的绩效考核又能获得各种奖励,对学者而言真可谓满足精神物质需求两不误。

前些日子有人告诉我,一位重点大学的资深教授对他一个刚刚拿到国家级学术荣誉称号(俗称大帽子)的得意门生说,你现在应该静下心好好坐下来,耐心地做一点原始创新科学研究。资深教授的本意很清楚,当下我国学术界的浮躁功利现象导致青年学者难免为了一些荣誉称号急功近利地发表一些含金量不太高的“短平快科技成果”,用数量代替质量。因为,我们在评审各种学术荣誉称号时,一些专家依然看重成果数量。尽管如此,在我们学术圈内依然有一些清流学者坚持自己的学术操守。例如我曾经问一个青年教授:你专业主流刊物学术论文发表不少,怎么不尽早发表Nature, SciencePNAS等大家公认的顶尖刊物论文呢?淡然地回答,“这事能急吗?顶尖刊物论文成果是急不来的,需要沉下心思考出具有重大原始创新选题”。我很欣赏这位学者耐心的科学研究品质。

在我的科教鸡汤报告《做自己的科学研究》(简要内容张贴于2012年3月9日科学网)中曾经引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比喻科学研究状态,其中的第三境界可以用来比喻“科学研究的耐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到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就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显然,如果没有科学研究的耐心,很难坚持到第三境界的“最后胜利”《科学研究中的“突发奇想”,“不经意发现”与“运气”,2013年10月27日科学网》。

学者耐心不仅体现在做学问方面,还体现在做人和做事。尤其面临我国学术界当下如此浮躁与功利环境,一个学者要坚持耐心做事做人实属不易。例如学术界屡次发现的科学数据造假,高大上地宣扬自己实际并不优秀成果水平。由于我们一些机构推出的荣誉称号设置了严格的年龄界限,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导致我们青年学者很难甘心情愿地坐冷板凳,宁静致远地完成承担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任务。

我们的社会存在大量与“耐心”背道而驰的现象。例如我们的家长和教师教育小孩缺乏耐心,家长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与那些利益至上的教师一起助长了社会上大量以功利为目的试图“立竿见影”的培训机构。大学教育没耐心,为了那些并不科学的“大学排行榜”,违反教育发展规律合并大学,升格大学,依赖师生规模与学科数量和论文数量冲击“世界一流大学”。

其实,在我们学术机构中也曾经涌现出甘于坐冷板凳,拥有科学耐心的典范。例如著名数学家陆家曦先生以极大的科学耐心潜心做自己的数学梦,尽管国家相关学术刊物没有及时发表他的世界级科学成果,他依然凭科学耐心顽强坚守,最终重大原创科学成果在他去世后被世界科学同行承认而扬名四海。在世界科学史上,大器晚成的大科学家都是因为他们拥有的耐心坚持品质。因此,我希望政府和社会公众,尤其是国家主管部门与学术机构的决策者需要创造条件给那些拥有科学耐心的学者供着一个施展才华的环境与空间,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我们成为科技强国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变成现实。

2023年12月11日完成提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413303.html

上一篇:惜别京城亦荣光,南迁武汉续辉煌 ——回忆学校南迁武汉办学的点滴往事
下一篇:湖北丹江口校办五七地质队 ——我大学教师的启蒙之地
收藏 IP: 59.174.1.*| 热度|

29 聂广 夏向阳 张俊鹏 郑强 展婷变 晏成和 徐义贤 许培扬 王涛 汪凯 陈耀 崔锦华 郑永军 葛及 史成业 徐长庆 吴斌 檀成龙 詹福如 徐耀 黄河宁 高宏 马鸣 杨正瓴 王成玉 谌群芳 赵鹏飞 王启云 周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