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躺平与抱怨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近日与一位青年教授聊天,我说,我认识的一些人过中年的大学老师似乎多年来并没有什么像样成果问世,人家日子过得也很安逸,似乎属于当下人们普遍宣扬的躺平现象。其实,按照我们一些学术机构的“老人老办法”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与机制,面对这些“躺平”的人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况且我也并不主张对那些人过中年躺平的老师采取什么淘汰或分流措施,只能让他们的职称“原地踏步”,并以自己的良知与操守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记得多年前上海一所知名大学的学生为一位讲课不错的教师由于不做科学研究,只好以讲师职称退休而愤愤不平。学校主管部门向学生解释,讲师晋升副教授必须要有科学研究成果(包括教学成果)。其实,人各有志,任何时候任何部门都会有“先进与落后”人员现象。然而,在这些自己甘心情愿选择“躺平”的人中,总有人对那些通过自己勤奋努力奋斗成果突出者获得较高收入及荣誉表现出心里不平衡,即人们常说的“妒忌心”。在20多年前,躺平者与奋斗者之间收入差别较小,一级工资几元钱,那时候我们的分配制度俗称大锅饭。然而总还是有一些人基于某种操守,或许对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感兴趣而“无怨无悔”地工作,最终获得较为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然而,谁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除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政治经济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其中与我们切身利益相关的变化是打破了“大锅饭”的分配机制,通过实行“多劳多得”,“优胜劣汰”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分配政策拉开了“躺平”与“奋斗”学者之间收入差距,这种收入差距有时相差若干倍。一些理性的躺平人员面对收入分配之间的差异似乎无怨言,因为,他们内心深知,既然工作上选择躺平过日子,就要接受职称与收入较低以及生活相对清贫的现实,真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话是这么说,实际上总有人心理不平衡,时不时发泄一点不满情绪。例如,一位躺平至退休的人面对退休后的收入差距,愤愤不平地说,他们(指那些退休收入较高的人)不就是只会发表几篇论文吗?那些论文又有什么用呢!其实当然不是,除了教学,学校的科研评价至少涉及主持科研项目,获得科技奖励,发表学术论文等。
我在《大学教师为什么要做科学研究?》中阐述了五种理由:“第一,大学教师的科学研究经历与成果是成就一个大学知名教授的物质基础与服务学生的资本,是大学生课堂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大学教育的保证。第二,大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风范’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行为世范’意义。第三,大学教师依据自己的科学研究经历与成果在教学中针对相关概念旁征博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第四,科学研究过程有利于教师改进课程教学的思维方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第五,大学是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主要阵地,大学教师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这些都需要学者的勤奋努力,他们往往没有节假日,这是导致职称差距以及退休后待遇稍有不同的主要原因。况且这些人认为似乎发表学术论文并不是什么难事,那为什么不去发表几篇论文呢?所以,我想“既要选择躺平,就不要抱怨”。
2023年4月3日策划,2023年9月18日发布科学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