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与高人为伍 精选

已有 10341 次阅读 2022-6-13 08:1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与高人为伍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我的社会公益报告《我谈大学生活》(主要面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我的大学与大学后生活-记北京地质学院61652班”部分有两张相距50年的大学同班同学26个人头像对比照片。我在解释大学入学时的照片说:大家看我们当年人人也都是“小鲜肉”,那是我们的“青葱岁月”,“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和拥有光鲜亮丽的外貌;针对50年后的老年照片的解释是:同样人人也有像我们现在这样的花甲之年,古稀之年以及未来的耄耋之年,“帅气容颜不再”的外貌状态,任何人概莫能外,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贵。为此,我在文章《老年人要坦然面对逐渐的“衰老”》中写道:“,,,真可谓,年轻人有‘颜值’,我们老年人有‘气质’,上帝就是这样运用他的智慧塑造和平衡凡间所有人们的外貌形象与内心品质,让人们无论年幼和年长,在他们自然成长过程中‘有失有得’,真可谓‘童叟无欺’,‘老少咸宜’”。

在谈到当下社会热门的“小鲜肉”话题时,我向同学们就人的外貌与内涵关系及其对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做了简单阐述:漂亮的外貌可以养人眼,可以增加人们的回头率,尤其对那些“以貌取人”者更是如此,甚者有人利用自己漂亮外貌获取奢华生活。当然,这也是人家的“资本”,只要不违法,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就无可厚非。然而,当你接触长相漂亮的人时,并要与他(她)交流,甚至合作时,他(她)们中有的人举止轻浮,满嘴脏话,知识贫乏,缺乏涵养,你可能会大跌眼镜。我们社会上有许多词汇描述这种人,例如我老家江西吉安的话就很难听,说这种人是“马屎脸上光,肚子一包糠”,山东人的话说:馿粪蛋子表面光。如果你碰到这类“漂亮人”你还会与他(她)进一步交往吗?相反,外形容貌一般,然而知识渊博,内涵丰富,有修养,有爱心,你和这样的人交往一定养心,舒服,受教育长知识。然而,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涵养能养心的人,这就与本文话题相关:与高人为为伍。我想,如果我们能够长期注重选择与高人为伍,你不一定能成为高人,但一定会成为一个对家庭和社会有价值的人,受人尊敬的人,你的工作生活一定阳光快乐。

“与高人为伍”话题的重要意义毋容置疑,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告诉我们要注重选择交往的人。我们大多数人属于凡人,一生成长过程中要与无数人打交道,几十年的生活经历,我对这个话题有点体会。“高人”不是圣人,更不是完人,只是在我心中他有比我更高明之处值得我学习。在我的成长经历中,高人具有非常丰富多元的结构特征。与我为伍的高人除了我的亲人,既有科学大家,也有普通大众,还有我的学生,当然也有我敬佩的科学网上的一些理性博友。《我可敬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中国科学报,2013年8月19日》,《四个老学生的故事》,《四个八零后学生的故事》,《八零级学生畅谈当年“干净”的大学环境》和《南京师生聚,品味快乐人生》这些文章记述了我与这些普通“高人为伍”的体会,他们身上各具特色的闪光点是我砥砺前行的动力。   

“我谈大学生活”公益报告和《时间都去哪儿了-我的大学工作生活影像集》中展示了诸多我与学问高人为伍的合影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我与他们交往的许多珍贵的美好场景。我即将出版的非专业著作《科教人生拓思集,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收录了我在科学网发布的多篇与“高人为伍”话题的相关文章。例如我向科学大家学习的文章《感恩学术路上多位前辈师长》,《回忆30年前得到一位老科学家(马杏垣)的帮助》,《学问大家游效曾院士》,《向老一辈科学家(涂光炽)学习,中国科学报,2019年2月18日》,《一个令我尊敬的数学教授》,《怀念我的前辈师长谭承泽先生》,《回忆我与香港大学陈龙生教授的交往》,《回忆我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Hansen教授合作》和《我与高山院士的交往,今日科苑,2016年第7期》等。这些文章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在我人生道路上助我快乐成长的诸多“高人”和“贵人”。这些高人年龄上大多数属于我的长辈,也有我的同辈和晚辈。我与他们为伍的故事中有的属于亲自接触交往,有的属于耳濡目染。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我既与身边的高人为伍,也注重与国内外科学同行高人为伍。

我认为,与高人为伍首先要端正态度,一定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要有长远眼光,以谦卑心态虚心向高人学习。我的实践经历告诉大家,只要你态度端正大多数高人不会拒绝与他为伍以及向他们学习的请求。况且,真正的科学家高人一般都是那些学问大家,他们品德高尚,谦谦君子。我在与他们交往过程中总让我既长知识又愉悦心情。即使面对个别性格稍有古怪的高人,你也要有“忍耐精神”,因为,作为自己求知学习过程“供需双方”中的“需方”就不要过于计较个别高人偶尔出现的“傲慢”表现。

退休以后我常坐在大树底下与后辈学人谈我数十年来“与高人为伍”的体会,并坦诚我人生大半辈子已过,尽管我始终也没有成为“高人”,然而,在我数十年的职场生涯中,长期坚持“与高人为伍”大大提升了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与高人为伍”在我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以及享受当下快乐的退休生活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我感恩高人。

2021年9月9日策划,2022年6月12日完成,6月13日提交科学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342739.html

上一篇:聊聊理工科学者的书面文字素养
下一篇:给学者一个 “不用扬鞭自奋起”的学术环境
收藏 IP: 59.173.200.*| 热度|

35 王德华 卜令泽 葛及 郭战胜 郑强 马陶武 郑永军 刘立 周健 鲍海飞 姚伟 吴超 褚海亮 王涛 俞立平 邵宇飞 程少堂 晏成和 孔福堂 杨顺楷 黄永义 周忠浩 焦飞 谢钢 胡泽春 武夷山 郁志勇 贾玉玺 徐义贤 何应林 王启云 曾荣昌 李哲林 房旭平 储成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