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学者的学术影响力话题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最近与一位教授微信聊天,我说一位青年学者多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没有获批,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回答,主要是他自己原因,国内同行有谁知道他?其实这是一位埋头干活,慢工出细活的青年学者。他的代表性成果主要发表在国际专业主流刊物,然而性格有点内向,不善言辞,不大与同行交流。此外,多年前,中国科学院地学领域一个研究所的一位领域内的大牛偶尔问他们实验室的一位博士后的博士生导师是谁?博士后如实作答,大牛说,不认识。这时候青年博士后连忙回答,其实我在博士研究生期间经常向QS老师学习请教,牛人说,我认识他。两个案例的前者尽管学者成果不错但还需要注重交流,不能只靠论文(除非你发表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科技成果)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后者告诫学生选择导师时要慎重,除了导师品德方面,更要注重选择那些科学成果丰硕,学术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导师,这对青年学子后续发展极为重要。两个案例都与学者在同行中的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力话题相关。
我在谈到大学教师科学评价时曾经引用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前化学系主任,中科院外籍院士理查德·杰尔谈到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聘任时的科学评价理念:“注重他必须是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影响,而评判不会基于候选人为系里带来了多少基金资助”,他还说:“在学术领域,一个人的声誉就像硬通货一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发表的论文记录”。显然,他的“优秀科研人员”的标准只有一个“成果具有国际影响力”。我想这应该是美国评价大学教师的核心理念。然而,究竟该如何客观公正公平地评判一个学者的国际影响力及其在学术同行中的地位恐怕不是一件简单事情,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和讨论话题。
毋容置疑,一个学者的国际影响力与学术地位一定是建立在他的科学贡献基础之上,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歧义。然而,一个学者的科学贡献要素是什么?国际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标志性成果并得到专业同行不同方式的赞扬是一个重要标志。在我的印象里由于历史文化差异欧美那些著名学者一般不会“口是心非”地赞扬一个在学术同行圈子中毫无影响的学者。“口说无凭,成果说话”就是这个道理。美国科学杂志前主编D. Kennedy博士说:“我们所有的思考、分析、实验和数据收集工作,在撰写论文之前,就什么也不算。在学术领域,我们的成果是以写出的东西来体现的,出版物就像硬通货,是学术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斯坦福大学前化学系主任,中科院外籍院士理查德·杰尔说:“在学术的世界里,论文非常重要。只靠口头发表是不能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定。也就是说,仅凭口头发表是不能拥有某个学科发现的优先权。所以,研究成果一定要写成论文发表”。(让实至者名归,中国科学报,2014年5月26日第8版)。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说:“在学术的世界里,论文非常重要。只靠口头发表是不能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定。也就是说,仅凭口头发表是不能拥有某个学科发现的优先权。所以,研究成果一定要写成论文发表”。这些学术大家的话都表明,学者发表自己的科技成果是获得同行承认与奠定你在同行中学术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据我所知,我们有的学者由于发表学术论文较少,甚至有人还声称“学术论文有什么用?”,所以他对自己的影响力的宣传似乎采用“另辟蹊径”方式。例如有的学者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用大量篇幅文字介绍自己的“标志性成果”及其影响,却没有相应的公开发表的成果“佐证”,包括应用成果的专利及其专利转化成果。我手里有一份多年前一个学者申请相关科技奖励材料,他的成果贡献主要是通过让企业财务开出真假难辨的经济效益证明,这种随意性的科技评价对于学者的影响力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尽管这位学者最终获得了这个科技奖励,但是在学术同行中,尤其是国际学术同行中依然没有什么影响力和学术地位。此外,还有学者选择性地使用同行正面评价意见,虽有不妥,但无可厚非。因为,毕竟人家拥有同行正面评价的意见。当然,如果捏造同行正面评价意见,或者断章取义那就属于学术不端了。
我也发现有的学者和机构偏爱某些论文的“硬指标”,例如发表论文数量,发表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发表论文的引用数等衡量自己与机构的学术影响与学术地位,这似乎可以理解。我并不完全否认这种简单方式评价学者的影响力,尤其能在顶尖刊物发表科技成果通常会是一个很正面的科技影响力的体现,因为顶尖刊物拥有世界高水平的科学同行评审专家库从而提高了论文成果水平的鉴赏能力。当然,也有一些同行专家(包括我自己)偏好国际同行认可的一些体现学者高影响力的科学水平成果,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原北京地质学院)彭志忠教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因测定出复杂的葡萄石的晶体结构而享誉世界,袁隆平先生的标志性成果“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1966年发表在科学通报,陈景润的1+2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勘探地球物理学家马在田先生提出的“单程波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成果”发表在国内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行业杂志“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这些都表明科技成果本身的原创水平是学者影响力的关键要素。
施一公教授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告诫清华大学优秀的年轻人:“不要花时间去拉关系,尽全力作研究,以实力取胜!其实,一个人的尊严、学术地位以及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永远不可能靠拉关系获得,只能来源于自己真正的学术修养和贡献”,我很赞成。
2022年5月7日完成,9日提交科学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