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纠结的大学本科教学 精选

已有 11706 次阅读 2018-1-17 09:1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纠结的大学本科教学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最近发生了一件涉及“大学本科教学”的事情,就是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出炉。我国学科评估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两大部分,引起大学师生热议。一位知名大学的教授学生给我打电话,诉说了他所在学科这次评估排名偏后,使得他们在学校地位尴尬;另外一所知名学校的院长很客观,也很淡定。他对我说,这次他们学科排名偏后属正常,因为2012-2016这个五年评估时间段他们的表现确实不尽人意,相信以后会好起来。他们近年引进了一些学术人才,相信下一个五年科技成果会明显改观。但是他坦言,本科教学有难度,所以,他和班子成员计划下大力气抓好本科教学。

毋容置疑,我们当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下滑是一个不争事实,并且通常将本科教学质量下滑原因主要归罪于大学教师管理中“重科研,轻教学”评价机制,这在一些老师中确实如此。然而,现在大家发现似乎“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文革用语)。一些认真负责教学的教授,由于对学生严格要求,最后却被“学生评教”排名偏后。有的学校将学生评教给予超乎异常的“重视”,例如将被学生评教位于后5%教师实行某种程度的“惩戒措施”,似乎老师的教学效果只由学生们说了算,这就助长了学生评教的功利色彩。这样貌似合理的“学生评教”举措隐含危机。最近有人告诉我,一位杰青学者对待本科教学很认真,为此,他所在教研室青年教师集体去听他的课,并一致认为这位学术成果丰硕教授的课堂教学就像他的科学研究一样认真负责有水平。但是,尴尬的事情发生了,这位教授对学生要求严格,绝不无原则地通融学生,最后他在学生的“评教”结果中居然位于后5%。还有老师说,刚考完两门课,就有不少学生找上门来,公然要求给高分。这种情况似乎有拿“评教”要挟老师的味道,这可如何是好。针对这种情况,大家都在议论:老师们究竟该如何面对学生“评教”中的“功利色彩”,需要我们大学管理者和老师们认真对待。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职时的一些与本科教学相关往事。有一年我主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最后成绩(平时作业+考试成绩)有几名学生没有通过。几天后,其中一名学生来我办公室软磨硬泡恳求我让他通过,我没有通融。当时我有点急事要在电脑上处理,只好将他“凉”在一边。后来他到学校教务处状告我:说我将他轰出了办公室。教务处责成我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调查此事,他看了这位学生的作业和考卷,最后领导告诉我:没有刘老师的事。后来这位学生重修时通过,并考取了研究生,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他对我表示了歉意。我说没什么,这是你们年轻人的成长过程。还有一次学校一位老教授督导来听我的课,对我的课堂教学总体比较满意,但是课后与我反馈意见问我:为什么还有学生没有来上课?我坦然作答:这要问那些没来听课学生(原因多样)。

2016年下半年我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院履职“高年资教师岗位”,给2014级学生主讲“地球物理概论”课程,最后结合作业和考试成绩,在42个学生中有3个没有通过。为了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成绩能够做到“心服口服”,我将考试结果进行了详细点评,并将这份分析点评报告发给了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并请他转给全体学生(因为我已经离开珠海返回武汉)。副院长对此给予了很好评价,认为这份考试成绩结果分析点评报告可以成为他们本科教学的模板。回顾我在职时数十年的本科教学经历,有的课程最后会有个别学生重修,我认为这属于自然现象。我往往在第一堂课时会对学生“安民告示”:我决不会刻意“为难”同学们,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学习,最后“皆大欢喜”都通过,但是如果有同学听不进这些忠言,“以身试法”我也无奈,只有照章办事。为此,我在公益报告“我谈大学生活”中特意增加了一张片子,告诫大学新生:“大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为了自己及家庭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你必须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努力学习,而不是投机取巧,寻找捷径!因此,我强烈反对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甚至考试作弊,它不仅破坏了公平公正,而是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底线。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会被人鄙视!遭人唾弃!甚至受到法律制裁”。

两所知名大学的老师还不约而同给我说到一件事关课堂教学质量的事情,即有的“帽子”教师(指引进的一些科研成果丰硕老师)课堂教学效果不太好,学生有意见,这也可能导致学科评估中本科教学得分不高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评估专家座谈会上,学生可能提及此事。我判断,可能有的“帽子老师”没有处理好课程基本知识、概念与科研及学科前沿关系(我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院履职期间应邀听四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的记录表中就有一项:“反映学科发展新动态”)。我认为,有的年轻“帽子老师”离开本科学习多年,尽管他们学问做得好,但是如果上课前没有认真备课,搞清楚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要上好一门课不是件容易事情。我们常说的某些学问大家上课时“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一定是建立在首先将课程基本知识和概念讲清楚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我们地球物理勘探课程中涉及大量数学物理计算公式。我当年主讲的130学时的专业课程“磁法勘探”,所用的教材为四个地质学院合编的“磁法勘探”。我备课时将书中所有公式全部推导了一遍(尽管有的内容不一定讲),其中有三个难度较大公式没有把握,特地请教数学教授确认无误后才放心。本科教学毕竟不同于科学研究,适度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合到本科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把握好一个“度”,勉强引入主讲人的科技成果,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2018113日初稿,17日完成提交科学网。




职称评审惹的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095255.html

上一篇:我谈大学生活
下一篇:深切怀念我的大姑
收藏 IP: 218.199.141.*| 热度|

55 姬扬 周健 康建 徐义贤 李东风 葛台明 吕洪波 蒋继平 李毅伟 王涛 陈南晖 冯大诚 彭真明 周浙昆 马陶武 彭美勋 张波 贺建辉 史晓雷 王永奉 周忠浩 程代展 张晓良 张传领 黄华军 夏铁成 杨金波 魏东平 蔡宁 徐耀 张光明 周春雷 黄永义 晏成和 刘浔江 葛兆斌 杨涛只 肖雄新 易波 曹俊兴 朱晓刚 左宋林 刘博 韩玉芬 鲍海飞 李颖业 刘世民 汪晓军 张鹰 王林平 朱柏露 zjzhaokeqin chenhuansheng ncepuztf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