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克彪等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三藏战略”理论和方法
实施“藏粮于民(户)和粮食节约”,确保粮食安全(毛克彪等的建议最早在2010年的相关论文里面开始进行阐述,2018年10月第一次正式向有关部门建议,本版本是2019、2020、2021、2022年修改后的版本,多次通过不同途径提交给中央、部委和地方等相关部门)。毛克彪等提出“藏粮于民”与“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 构成“三藏战略(藏粮于民、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理论和方法,建议对“藏粮于民(户)和粮食节约”进行立项研究,形成政策保障措施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应对极端事件。
建议实施“藏粮于民(户)和粮食节约”,并纳入国家和地方粮食安全基本保障法,以提高我国粮食响应极端事件的反应能力,减轻国家和地方粮食存储和应急压力,稳定物价,确保社会稳定。
九位建议专家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毛克彪、李全新、逄焕成和覃志豪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冯仲科教授,宁夏大学王旭明和郭中华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沈彦俊研究员等。
毛克彪研究员从2008年对我国南方冰雪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后,一直关注极端事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特别是他领导的农业大数据课题组通过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遥感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旱灾时空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农业部专项:国内外农业大数据应用跟踪研究)支持研究极端灾害事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粮食存储变化问题,提出目前实施“藏粮于民和节约粮食”可以有效应对极端事件和稳定物价,为粮食安全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首先,国家地方储备粮食减少。自2001年起,我国粮食供给实行市场化,各地粮食局人员裁撤、功能转换,由过去的储备供给转向市场调节,部分地方的粮库转租给商业机构甚至拍卖。由于我国粮食连年丰收,部分地方粮食收购部门和商业机构出于利益和成本考虑,“低价进、高价出”,地方粮食储备大幅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减少35% 以上。
其次,民间粮食储备减少。2000年之前,几乎每户农村家庭家都有一个小粮仓,存够平均至少半年的粮食。按照平均每人每天消耗0.8斤粮食,8亿农村人至少储备了1171亿斤粮食。2010年之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加速的最近五年,农村房屋结构已经大变样,过去每家每户的小粮仓基本消失。特别是农村的年轻人,许多人在城镇买房,80%以上的农村家庭已经不再储备粮食。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减少的粮食储备多达750亿斤。2000年前城镇居民一般每次购买一袋50-100斤的粮食,近年来由于超市的袋装粮食逐步递减,现在城镇居民家中余粮基本与超市袋装粮食大小一致,多为每袋10斤。初步估算,近年我国民间粮食减少接近我国一半人口半年的粮食储备量。
种粮面积减少。由于种粮利润不大,需要给予补贴,一些地方不够重视粮食生产,双季稻改种一季稻,甚至部分省市采用进口代替生产,导致本地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很多地方改种果树等经济作物,比如福建、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对部分地区抽查发现,当地大量农田低价流转或抛荒,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
极端事件导致粮食保障不足。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产粮大省湖北从黑龙江调粮,一些偏远农村发生粮荒。新冠疫情还加剧国际粮食贸易波动,加上俄乌冲突和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战略影响比较大。与此同时,极端灾害天气进入周期性的高发期。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有准60年的拉马德雷冷暖位相交替周期(“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2000年以来全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预计会延长至2030年。
潜在产量不等于实际产量。近年来“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取得很大进展,国家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农田,粮食单产已有大幅提高。但是,“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只表明我们有高产的潜力,不等于真正的产量,只有地里种了才有粮食;粮食生产具有周期性,不能把潜在的产量当成真正的粮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应对极端事件、消除粮食隐患,毛克彪等提出在实施“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的同时,实行“藏粮于民和粮食节约”,从而形成“三藏战略”。
藏粮于民。鼓励农村家庭和城镇家庭分别储备3-6个月和1-2个月的余粮。此举是粮食安全稳定器,可有效缓解粮食存储压力、增强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以稳定物价、保持社会稳定。
节约粮食。粮食浪费严重,危机意识缺乏。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持续改善,中老年人的饥荒意识逐渐淡薄,没有挨饿经历、不知种粮辛苦的年轻人不珍惜粮食,餐桌浪费严重。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粮食节约宣传。
城乡互保。有条件的城镇居民可利用各自的渠道,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与农民签订互帮协议,即城市居民每年提前向农村居民预付购买够自家一年口粮的资金,以稳定农民收入、鼓励农民种粮。
此外,九位专家还建议实行兵团种粮、建立现代化的蔬菜种植基地,以提高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种粮收益低,建议基于平等自愿原则逐步实现农民土地参股,在全国设置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和东南六大兵团种粮基地,实行国家种粮。农民可以通过土地参股获得相关固定收益,从而解决退休后无工资的难题。
蔬菜生长受气候变化影响比较大,建议在城乡结合带建立能抗极端灾害的蔬菜大棚,以应对极端气候、调节蔬菜价格,有条件的地方应立即启动。
请大家积极宣传,推动“藏粮于民和粮食节约”普及,使得“三藏战略(藏粮于民、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政策。
(通过四年多的宣传,感谢大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特别得到了多位院士的支持。这里解释一下:“民”是指民间。大家存的粮食不是给别人存的,都是给自家吃的,不需要给别人家存,除非有委托。这里我们主要提的是战略,具体操作不同的地方不一样,需要我们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藏粮于民”最简单的操作就是家里多两或几袋超市真空包装大米,始终保持一个动态存量即可。)
https://mp.weixin.qq.com/s/u6EPbb9VPDYBhWz7F7sF0A
近日,“义乌倡议保持10天以上存粮”一事引发舆论关注。
据新黄河客户端最新报道,义乌市粮食安全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此前向全体市民发出社会化储粮倡议,城乡居民按家庭日均口粮消耗量计算,应保持10天以上存粮。义乌市商务局粮食储备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只是一个倡议书,而且是每年的常规工作,周围其他县市区也在做,并非外界所猜测义乌出现什么特殊情况。
义乌 IC photo 资料图
什么是社会化储粮?
公开资料显示,社会化储粮方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家庭参与”。此举通过推广农户科学储粮,引导居民多储粮,督促指导单位食堂增加储粮,严格核定粮食经营企业最低库存等办法,引导社会粮食储备逐渐从“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市”“藏粮于民”转变。
澎湃新闻注意到,2021年,义乌市商务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就曾发出过《社会化储粮倡议书》,并称“呼吁社会化储粮是一年一度的常规工作,目的是增加全社会应急能力,提升城乡居民储粮水平,以确保全市粮食安全”。
不只是义乌,浙江多地也在推动社会化储粮。
例如平阳县发展和改革局2022年5月就在倡议书中表示,近年来,平阳县作为粮食主销区,粮食自给率较低,大部分家庭存放粮食越来越少,城乡居民应急能力有所下降。“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社会化储粮作为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已是刻不容缓。全体居民要居安思危,提高忧患意识,让家庭储粮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城镇居民家庭争取存粮10天以上(人均约7斤以上);农户家庭存粮争取成品粮20天以上。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广大市民和粮食企业都要做“社会储粮”积极参与者,以高度责任感参与社会储粮。用粮企业要执行必要库存量制度,伙食单位食堂等争取保持15天以上消费量库存。
《玉环市社会化储粮倡议书》亦提到,玉环是粮食销区,粮食产不足需,粮食市场易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影响发生波动。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让家庭储粮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广大城镇居民家庭争取存粮10天以上(人均约7斤以上);农户家庭存粮争取成品粮20天以上,稻谷等原粮3个月以上。
浙江人多地少,是全国的粮食主销区。2022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黄建发专题听取粮食物资工作汇报后强调,政府储备是“官储”,社会化储粮是“民储”,要努力构建“官储”与“民储”功能互补、互相促进的粮食储备新格局,实现“藏粮于民”“藏粮于市”“藏粮于企”,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他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储粮意识,逐步提高社会化储粮的水平。市场会有失效失灵的时候,因此要做到有备无患。社会化储粮作用明显,能有效缓解市场供应紧张趋势进而降低社会矛盾风险,提升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能力,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减轻了政府成本。浙江省6500多万常住人口,按照人均口粮消费原粮0.8斤/天或者成品粮0.56斤/天计算,全省平均增加7天的家庭储备,社会储备规模增加原粮3.66亿斤,相当于中穗库库容的80%,这个意义非常积极、非常重大。
云南也在进一步挖掘储粮潜力,推进“藏粮于民”。
今年7月,云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关于增强粮食安全意识进一步倡导藏粮于民的通知》中提出:
藏粮于消费单位。餐饮企业和集中用餐的机关、学校、部队、其他企事业单位食堂具有消费快、轮换快、消费量相对稳定、储粮场地较为充裕等特点,要充分利用消费单位藏粮优势,鼓励每家餐饮单位储存能维持15天以上消费量的成品口粮,以高度责任感参与社会储粮。
藏粮于种粮大户。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推进粮食产后“五代”服务,积极为种粮大户开展收获粮食的烘干、清杂、除尘、杀虫、储存、收购等产后服务工作,减少粮食损耗,提升种粮大户科学储粮能力,鼓励种粮大户就地储备自销粮食。
藏粮于居民家庭。家庭储粮,有备无患,让家庭储粮理念走进千家万户,人人承担起社会储粮的责任和义务。鼓励倡导每户城镇居民家庭储存能维持30天以上人均15公斤的成品口粮。持续推广农户科学储粮项目,鼓励支持农村家庭储存能维持45天以上人均22.5公斤的成品口粮和户均100公斤的饲料用原粮。
来源 | 澎湃新闻 审核 | 郝珺石 编辑 | 孟旭 校对 | 吴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