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by0310

博文

胶东金矿常见变质岩及原岩-必看

已有 5903 次阅读 2016-6-3 20:5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一、糜棱岩-花岗质岩石和砂岩类岩石等原岩遭受强烈挤压破碎后形成的一种动力变质岩

  • 糜棱岩的形成过程里韧性变形起主导作用。花岗质岩石和砂岩类岩石等原岩遭受强烈挤压破碎后形成的一种动力变质岩。主要由细粒石英、长石及少量新生绢云母 、 绿泥石等矿物组成。矿物颗粒细小,一般小于 0.5毫米。具明显的条带状和眼球状构造线理发育(叶理和拉伸线理)。

  •   糜棱岩由韧性基质和变形残核、残碎斑晶或变斑晶组成。残碎斑晶与变斑晶呈不对称的眼球状嵌入韧性基质中,为不对称性指示剪切带的剪切指向。

  • 变斑晶是在韧性剪切变形过程中重结晶的或生长的较大的矿物,如石榴子石、钾长石等。


二、黄铁绢英岩概述--原岩一般是中-酸性的,以斜长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玢岩;小侵入体的外接触是凝灰岩以及千枚岩、板岩、泥岩、粉砂岩时,这种外接触带也可能发生绢英岩化。

  • 黄铁绢英岩是主要由绢云母(约50%)、石英(约30%)以及黄铁矿(>5%)等矿物组成的浅色蚀变岩。

    它主要产于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斑岩小侵入体的边缘相中。

  • 黄铁绢英岩化的原岩一般是中-酸性的,以斜长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玢岩。如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闪长玢岩。

    小侵入体的外接触是凝灰岩以及千枚岩、板岩、泥岩、粉砂岩时,这种外接触带也可能发生绢英岩化。

  • 黄铁绢英岩化的蚀变温度在100-400℃之间,多在200℃左右




三斜长角闪岩-原岩中基性原岩

斜长角闪岩,暗色矿物含量>50%(角闪石>40%),斜长石>40%

普通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两者含量大体相等)

斜长角闪岩所含的是中基性的长石,闪长岩所含的长石为中酸性长石




四、变粒岩类--原岩粉砂岩,硬砂岩,中酸性火山熔岩和凝灰岩等

 变粒岩是指主要由长石和石英组成的细粒粒状变质岩石。变晶粒度一般0.1~0.5 mm(有时可达lmm)。长石和石英含量大于70%,长石含量大于25%片、柱状矿物含量一般小于30%。暗色矿物可以是黑云母、角闪石、透辉石、紫苏辉石,可出现石榴石、矽线石等特征变质矿物,矿物分布比较均匀。

11 岩石类型划分

 变粒岩类岩石根据矿物组合及含量,可以划分为变粒岩和浅粒岩,

        变粒岩类岩石类型划分

岩石类型

矿物成分,%

结构构造

原岩类型

长石+

石英

长石

片、柱状矿物

变粒岩类

leptynltes

70-90

>25

<30-lO

细粒粒状变晶结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或弱片麻状构造

粉砂岩,硬砂岩,中酸性火山熔岩和凝灰岩等

浅粒岩类

leptites

>90

>25

<10

细粒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长石砂岩,酸性火山熔岩和凝灰岩等




五、云母片岩-原岩主要为泥质岩和中酸性火山岩、钙质砂页岩

  • 云母片岩 其原岩主要为泥质岩和中酸性火山岩、钙质砂页岩等。矿物成分以云母为主,其次有石英、斜长石、石榴石、蓝晶石十字石等。云母片岩分布较广泛,在区域变质岩分布地区经常可见。岩石具斑状变晶结构,变斑晶为铁铝榴石。基质为白云母、黑云母、石英及少量斜长石。变斑晶有时具残缕结构

  1. 片岩,暗色矿物大于50%,长石小于25%,石英>长石;石英大于50%,云母含量大于30%,则为石英片岩。岩石颜色较深、粒度较细,以片状、柱状矿物为主,一般为鳞片变晶结构或粒状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岩石重结晶程度较高,变质程度较深。片状、柱状、粒状矿物连续定向排列。


六、片麻岩-酸性侵入岩火山岩长石砂岩经中高级变质作用的产物

  1. 片麻岩,暗色矿物小于50%,长石大于25%,长石>石英,石英+长石大于50%。颜色较片岩浅一些,粒度较粗,粒状矿物为主,一般为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或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岩石重结晶程度高,变质程度深。粒状、片状矿物不连续定向排列。


片麻岩是一种变质岩,而且变质程度深,具有片麻状构图片造或条带状构造,有鳞片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其长石和石英含量大于50%,长石多于石英

它们是酸性侵入岩火山岩长石砂岩经中高级变质作用的产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001-982276.html

上一篇:糜棱岩mylonite-必看(精华)
下一篇:糜棱岩化石榴云母片岩?含石榴子石变晶糜棱岩?石榴石退变绿泥石
收藏 IP: 220.194.70.*| 热度|

1 陈儒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