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成矿的全过程看,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1。作为矿床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如各种类型的构造盆地常是形成沉积矿床的有利环境,而断裂构造-岩浆活动带则是多种内生矿床的产出地带。
2。构造活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主要是热能)为成矿作用提供能源,还可以作为含矿岩浆和各种流体运移和汇集的重要动力。地质观测资料和实验模拟资料均表明,热液、石油、天然气等在岩石中的赋存状态是受构造因素控制的。例如,在压应力区的岩石中的热液因受挤压而向 Ilt 毗邻的拉张区运移;在其他有利条件的配合下,热液中的矿质可在拉张区的一定部位聚集成矿。
3。构造作用形成的断层、裂隙带和剥离孔洞等因其具有很高的渗透性,可以作为含矿流体运移的通道。通常将这种构造通道称为导矿构造或运矿构造,岩浆成因热液或变质热液向地壳浅部运移需要导矿构造,而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向深处流动也需要导矿构造作通道。
4。构造作用形成的各种开放空间,如断层、裂隙、空洞以及地表的汇水盆地等均可作为成矿物质堆集的场所,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
5。成矿物质在各种流体中的状态和数量受控于温度、压力、 Eh 和 pH 值等条件,而这些条件可以因构造状态的改变而产生变化。譬如,当含矿流体从狭窄裂隙通道进入宽大的破碎带时,压力和温度突然减低,溶液流速由快减慢,且与毗连岩石的接触表面积在增大,因而增强了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导致沉淀出矿石或/和脉石矿物。出于气化作用,发生气液分离,酸碱分离和成矿物质浓度变化,也可导致矿质的沉淀。总之,地应力和应变作用影响成矿的物理化学因素(T、p、C、Eh、pH 等),这些参数在应力场的不同部位是有差别的,因而对矿液运移和矿石沉淀起着不同的作用.
6.不同的构造条件引起不同的成矿方式,形成不同的矿床和矿体类型.。如矿质在断裂中充填形成矿脉。而顺岩层充填交代则形成层状矿体,如古铜砂岩。又例如。斑岩型矿床是在地壳较浅部位的脆性岩石中通过较为迅速的沉淀机制(沸腾)生成的,而矽卡岩型矿床则是在深度较大、韧性程度较高的围岩中以较缓慢的渗透交代作用方式形成的。某些矿物组合的产出与成矿的构造条件也有一定关系。 如氧化物、 硫化物、 硫酸盐等矿物常出现在同一矿田(床)的不同构造位置。
7。构造活动的多期次,是导致成矿的多期、多阶段的重要原因,这在热液矿床中尤为明显。常表现为早晚不同阶段矿脉问的重叠和穿插关系。
8。构造是形成各种规模的矿化分带(区域分带、矿床分带、矿体分带等),包括矿床等间距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例如,对预测隐伏矿床(体)有重要意义的矿化垂直分带(如赣南粤北地区钨矿脉的“五层楼”构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构造垂直分带性(如构造断裂性质、构造岩和孔洞发育程度等随深度而变化)的制约。构造分带性常是矿田(床)中有用组分(元素或矿物)呈垂直分带的根本原因。
9。在一定的条件下,显著的构造活动可以直接形成有用的矿物或岩石,如粘土、滑石、石棉、蓝品石、瓦板岩等及其他一些有用的构造岩和动力变质岩。
10。矿床形成以后的构造改造、大多数矿床(除一些新生代产生的矿床如砂矿外)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成矿后的改造,这包括矿床空间位置、矿体产状、矿石组构以及矿物成分的种种变化。构造改造作用既可以破坏矿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给找矿和采矿工作带来困难;也可使某些类型矿体(如沉积变质铁矿)褶皱加厚(主要在向斜部位),增加了单位体积内的矿石储量,从而有利于开发、矿床构造特征对于原生矿床在地表附近的风化改造也有重要影响,如位于地表矿体中或其旁侧的断裂破碎带有利于地表水利地下水的渗流, 因而能促进矿体中氧化带的发育。
由上述可知:
(1)构造对于各类矿床(岩浆矿床、热液矿床、沉积矿床、风化矿床和变质矿床等)的形成和分布都有控制作用;
(2)在成矿作用的各个环节上构造都起一定作用,都有一定影响;
(3)构造对矿床的形成、演化和成矿后的改造都有影响,都起作用。也即是说,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构造是成矿的基本控制因素,是成矿作用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成矿物质是“物源”,含矿流体是“介质”,则构造是提供含矿流体和矿质得以迁移的能源、动力、空间场所和调整矿石沉淀所必需的热力学条件。所以事实上矿床的形成和矿床的分布主要是受构造因素控制的。
摘自:翟裕生院士,矿田构造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