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张忆文老师最近的博文:TMD,你等着。首先为张老师的职业精神点赞,其次俺觉得尽量避免和学生“搅合”在一起,当然张老师的情况不是去主动“搅合”的。家教及家庭背景有的相差十万八千里,“应急”反应都不一样,前几天头条上看了一个小孩在书店的视频,他由于在书店大声朗读被店员阻止,甚为嚣张要打店员。
下面说点不相关的话。
当俺看学生们的简历时,发现他们都已经是“先进代表”了,俺就知道该闭嘴了,这个社会或许还在“疯狂年代里”继续游荡呢。
于谦的“老师好”,没被“要求”演成喜剧就不错了,比如于谦没有去“那个小城”归隐,而是大幕拉开、落下;再比如当年那个最好的学生成了什么官或者学者,老师成了什么永不熄灭的“蜡烛”。这个社会“浩浩汤汤”,有被动“湿身”而“淹掉”成为“水军”的,有主动“失身”被“阉掉”成为主角的,还有更悲惨、两全的甚至看戏的机会都没有,电影中的于谦们大抵如此。
“言传身教”都已是过去式了,社会是他们那些人的舞台,人生能“演好”自己就好。
倪大红的“作精老爹”苏大强”演得好,一片喝采,以其真实,但还有谁记得那个他刚刚出道时演过的、更真实的《活着》之龙二呢,历史就是这样“鬼魅”,一夜之间,人生被“物理”了,嗯,就是那个“多重世界”,没有最真实,只有更真实。
当曾寄希望于“青年人”的鲁迅走入历史之时,时代就进步了。这里的鲁迅当然包括那些“寄希望”于学生的老师们,他们中有“于谦”老师,也有那些“龌龊”的老师。
郎咸平曾经说过:“在中国,一般是无法适应社会的人,才会沦为教师。”在中国,只有适应社会,才能告别“学生”那个纯真时代,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