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作君子之三:仁义道德。
已有 5669 次阅读
2012-1-19 11:49
|个人分类:国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道德, 孔子, 论语, 君子, 仁义
仁义道德:
在孔子眼里,君子就是仁义和道德的化身,而小人就是名与利的代言人:“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4:16];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4:11]; “君子上达(于义),小人下达(于利)”[14:23]。总而言之,君子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在考虑是否合乎仁义(义)道德(德)和社会制度(刑),而小人随时算计的是个人私利(怀土,怀惠和下达)。
仁义是君子之根本和最重要的东西(“君子义以为质“[15:18],君子义以为上[17:23]),君子要是丢弃了仁义,那哪里还对得起君子这个名号呢?("君子去仁,恶乎成名"[4:5]?)。一个人要是有勇而无义的话,要么会犯上作乱,要么会成为小偷(“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3])。
真正的君子在任何时候--包括吃饭的时候, 在百般忙碌的时候和在颠沛流离的时候--都应该把仁义作为首要追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4:5])。
培养仁德不但要自身努力,而且也要靠朋友来辅助培养自身的仁德("以友辅仁"[12:24])。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交的朋友都是小人,自己还能仁义到哪里去?
对君子来说,仁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处理天下的大情小事,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仁义就行(”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4:10])。把这个观念用于司法上,就是所谓的结果正义。就是说只要是符合仁义,怎么做都无所谓。这和法制社会主张的程序正义相抵触的。
就算小人有时也讲点道德啊啥的,但是和君子的德行相比,那也必定是甘拜下风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一般老百姓以食为天,对人家君子来说则是“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15:32])。其实君子谋食也没啥错,只要取之有道就行啦。何况,连孔子本人也没完全做到“谋道不谋食”。《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晋国有个人叫佛肸。他篡夺了自己君主的王位。按儒家礼教,是典型的有勇而无义的小人。可当他请孔子去为他做事的时候,孔子居然同意前往。于是子路同学就斗胆用孔子自己的这句话反驳他: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17:7](意思是:君子应当远离那些亲自干坏事的人)。不过孔子狡辩道:如果你意志坚定能出瘀泥而不染也可以去为他们做事,何况我现在没工作啊?(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17:7])。在这件事情上,孔子明显是有双重标准。
其它相关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5412-530187.html
上一篇:
读《论语》作君子之二:修身养性。下一篇:
读《论语》作君子之四:为人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