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

博文

【帕金森药物对比】泰舒达VS森福罗

已有 3355 次阅读 2017-6-13 13:20 |个人分类: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medium, style, Microsoft, justify, 帕金森

 

【帕金森药物对比】泰舒达VS森福罗


【帕金森药物对比】泰舒达VS森福罗


        泰舒达、森福罗都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类的药物,但却是完全不同的化合物,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少差异,单纯说哪一个更好,是不对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泰舒达:
  
  吡贝地尔缓释片,50mgX30片,半衰期长达21小时
  
  森福罗:
  
  盐酸普拉克索片,0.25mgX30片、1.0mgX30片,半衰期8-12小时
  
  在帕金森病早期,泰舒达或森福罗单独使用,对延缓运动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在帕金森病中晚期,病情复杂时,泰舒达或森福罗几乎是必用之药。
  
  泰舒达、森福罗对震颤效果较好,对僵直少动效果也不错。
  
  从控制症状上看,泰舒达、森福罗没有明显差别;
  
  泰舒达的半衰期更长一些,也就是药效时间更长些;
  
  森福罗有一定抗抑郁的效果,这是森福罗的特色之处;
  
  泰舒达约3元一片,森福罗(0.25mg)约7元一片,泰舒达更实惠些
  
  
  副反应(不良反应)值得好好说一下
  
  泰舒达:恶心呕吐、体位性低血压、嗜睡、幻觉等
  森福罗:恶心呕吐、体位性低血压、外周水肿、幻觉等
  
  泰舒达刚开始用时,副作用略显多些,主要是恶心呕吐,这是因为一片泰舒达的药效相当于两片森福罗(0.25mg),药劲大了,副作用自然也大,跟药物本身关系不大,是个剂量的事。
  
  个人认为,泰舒达每天用量超过3片时,副反应发生率增加较多,森福罗每天超过1.5mg时,副反应发生率增加较多;年龄越大,越是如此。
  
  泰舒达、森福罗在刚开始用时,都要滴定,也就是慢慢的加量,由半片开始,甚至1/4片开始,可以随着饭服用,必要时加用多潘立酮(吗丁啉),这样副反应会少很多。
  
  有的人用泰舒达效果很好,森福罗却不好;还有的人用森福罗效果好,用泰舒达却不好,纯属个体差异。
  
  总结:
  
  1.现在用着泰舒达的帕友,只有对状态满意,就没必要换森福罗,不是用上更贵的药,就会额外得到多少益处。
  
  2.现在用着森福罗的帕友,只要对状态满意,也没必要换泰舒达,换另一种药,身体尤其是大脑又要重新去适应一个新物质,不是好事。
  
  3.泰舒达、森福罗都还没用的帕友,以后很可能会用到,如果经济上不宽裕,泰舒达更合适,如果有抑郁,森福罗更合适。
  
  4.副反应,除了个体差异,跟药物剂量关系最大,加量就一个字“慢”,总量也别太多。
  
  5.泰舒达、森福罗最大的贡献就是,减少了左旋多巴(美多芭、息宁)的用量,减少了运动并发症,对长远很有益处。
  
  6.无论泰舒达、森福罗还是美多芭、息宁,都有突然睡着、冲动(赌博、不理性购物、性欲亢进、暴食暴饮等)的风险,发生率很低,国外有相关诉讼的案件。
  
  7.综合来看,症状控制、副反应、运动并发症等问题,都会归结到一个点,就是剂量,脱离剂量谈优劣,都是扯淡。个人的身体状态短时间很难掌控,药物剂量却可以。


经典文章回顾

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治疗

帕金森病患者的疾病预防和保健常识

10条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常识

四条建议教老年人预防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饮食禁忌和饮食调理

2016年阿尔茨海默病10大研究进展

2016年帕金森病10大研究进展

你对老年性痴呆症到底懂多少?

地中海饮食最健康的神经科学分析

八种食物提高记忆力,增强脑活力!

预防老年性痴呆症,先从这些小事做起!

睡眠不足增加肥胖风险的神经科学解释

运动是大脑的最佳保健品

预防痴呆和脑中风,减少PM2.5是我们可以做的

益生菌也能够治疗痴呆、抑郁症和精神分离症?

喜欢我,关注我

拉到最上方标题下,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搜索公众号名称: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

也请你推荐给你身边的医学朋友,感谢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1795-1060531.html

上一篇:STM——补体C3缺陷可以预防APP/PS1小鼠发生神经变性
下一篇:中枢性通气功能障碍诊治指南
收藏 IP: 202.120.1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