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

博文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已有 1925 次阅读 2017-2-23 12:19 |个人分类: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color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A1——强推荐,进一步研究不大可能改变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

A2——弱推荐,进一步研究不大可能改变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

B1——强推荐,进一步研究有可能使我们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产生重要影响

B2——弱推荐,进一步研究有可能使我们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产生重要影响

C1——强推荐,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

C2——弱推荐,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


推荐意见

1 诊断
 推荐意见 1:可以采用血清学和/或 TE 等无创诊断方法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或纤维化。 目前的无创方法对于肝硬化的诊断效能优于显著肝纤维化。(A1
 推荐意见 2血清学和瞬时弹性成像等影像学无创指标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显著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率当两
者结果不一致时,建议进行肝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A1


2 治疗人群

推荐意见 3:所有 HCV RNA 阳性患者,只要有治疗意愿,无治疗禁忌证,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A1) 。

推荐意见 4PR 方案是我国现阶段 HCV 现症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首先推荐方案,可应用于所有基因型 HCV感染同时无治疗禁忌证的患者(A1)。
 推荐意见 5:以 DAAs 为基础的抗病毒方案包括 DAA联合 PR、DAAs 联合 RBV,以及不同 DAAs 联合或复合制剂,三种方案可涵盖几乎所有类型的 HCV 感染者。即使医疗资源有限,也要在考虑患者意愿、病情及药物可及性的基础上,再决定优先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A1


3 治疗
 推荐意见 6:抗病毒治疗前应根据病毒载量、基因分型、 肝纤维化分期以及有无抗病毒治疗禁忌证等综合评估A1) 。
 推荐意见 7:在接受 Peg IFNα 联合 RBV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治疗中病毒学应答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前及治疗 4、12、24 周应采用高灵敏度方法监测 HCV RNA水平,评估病毒学应答情况以指导治疗。(B1
 推荐意见 8:无论何种基因型, 如治疗 12 周 HCV RNA下降幅度< 2 log, 或 24 周仍可检测到,则考虑停药(B1)。
 推荐意见 9: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液学、生物化学指标和 HCV RNA 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等(B1)。

推荐意见 10:既往 PR 治疗复发或无应答的患者应首先考虑 DAAs 治疗(A1) 。
 推荐意见 11:既往治疗未采用 Peg IFNα 联合 RBV,或者治疗的剂量不够、疗程不足而导致复发的患者,可给 Peg IFNα 联合 RBV 再次治疗,疗程 48 周,治疗监测及停药原则同初治患者(B2)。
 推荐意见 12:既往治疗复发的患者,如果不存在迫切治疗的需求,例如没有以下情况:显著肝纤维化或肝硬化(F3–F4) 、HIV 或 HBV 合并感染等、等待肝移植、肝移植后 HCV 复发、明显肝外表现、传播 HCV 的高危个体等,可以选择等待,获得适合的可及药物再治疗(A2)。
 推荐意见 13:既往治疗未采用 Peg IFNα 联合 RBV,
或者治疗的剂量不够、疗程不足无应答的患者,可给予Peg IFNα 联合 RBV 再次治疗,疗程延长至 72 周,治疗监测及停药原则同初治患者(B2)。

推荐意见 14:既往规范 PR 治疗无应答患者,可等待获得适合的可及药物再治疗,但是有迫切治疗需求的患者应尽早进行 DAAs 治疗(A2) 。


4 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
 儿童患者
推荐意见 15:对于 2 岁以上的儿童患者, Peg IFNα-2a104μg/M2 体表面积, Peg IFNα-2b 60μg/M2 体表面积,每周 1 次皮下注射,联合 RBV 15 mg·kg-1·d-1,治疗时间同成人(A1) 。


肾功能不全者
推荐意见 16:simeprevir、daclatasvir 及 ritonavir boosted paritaprevir、 ombitasvir 和 dasabuvir 可以用于 合 并 肾 功 能 不 全 的 患 者 , 但 是 , eGFR<30mL•min-1•1.73 m-2 和终末期肾病患者使用 sofosbuvir目前没有证据。 Peg IFNα 联合 RBV 应根据 eGFR 调整剂量。(A1


肝移植患者
 推荐意见 17:肝移植前至少 30 d 应该开始抗病毒治疗,防止移植后 HCV 再感染。sofosbuvir+RBV(基因 2型) 、sofosbuvir+ledipasvir(基因 1、4、5、6 型)或sofosbuvir+daclatasvir+RBV(所有基因型) 。(A1

推荐意见 18:肝移植后复发或再感染的患者,首选sofosbuvir+RBV 或 sofosbuvir+ledipasvir 或sofosbuvir+daclatasvir+RBV,疗程 12 周。肝移植超过 3个月的患者也可以 Peg IFNα+RBV,疗程 24~48 周或 PegIFNα+sofosbuvir+RBV,疗程 12 周。(A1


 肝硬化
 推荐意见 19:代偿期肝硬化(Child-Pugh A 级) ,根据不同基因型应用标准剂量 Peg IFNα 联合 RBV 的治疗方案,疗程 48~72 周;Peg IFNα+sofosbuvir+RBV,疗程 12~24 周;sofosbuvir+daclatasvir,疗程 12~24周,优先推荐无 IFN 的治疗方案。(A1
 推荐意见 20: 失代偿期肝硬化 (Child-Pugh B/C 级) ,
选择无 IFN 和无 RBV 的治疗方案,所有基因型均可以采用 sofosbuvir+daclatasvir 联合治疗,疗程 24 周。选择sofosbuvir+ledipasvir,基因 1/4/5/6 型,疗程 24 周;基因 2/3 型, 疗程 16~20 周。IFN 为基础的治疗是禁忌,paritaprevir、ombitasvir 和 dasabuvir 复合制剂及paritaprevir、ombitasvir 复合制剂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禁忌,其他 DAAs 均不需要调整剂量。(A1

推荐意见 21:所有肝硬化患者获得 SVR 后仍然需要每 6 个月做肝脏超声来监测 HCC(A1)。
 推荐意见 22:肝硬化患者首选无 IFN 或 Peg IFN 为基础的新“三联”治疗方案,但仍需要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A2)。


吸毒患者
 推荐意见 23:注射毒品感染 HCV 患者首选无 IFN 方案,或 Peg IFN 为基础的新“三联”治疗方案,但获得SVR 后,仍需通过 HCV RNA 检查监测其再感染(A2)。


 血液疾病患者
 推荐意见 24: 血友病等凝血功能紊乱的患者合并 HCV感染,针对 HCV 的治疗方案与不合并血友病的患者方案相同(B2)。
 推荐意见 25:地中海贫血、镰刀细胞贫血等患者合并HCV 感染时,抗 HCV 治疗方案与非贫血患者相同,但建议选用无 IFN 和无 RBV 的 DAAs 联合治疗方案,必须选用 RBV 治疗时,注意监测血常规等,必要时予以输血治疗。


精神疾患患者
 推荐意见 26:有精神病史的 HCV 患者,条件允许可考虑予以无 IFN 的 DAAs 抗 HCV 治疗(B2) 。抗 HCV治疗前应评估精神状态,治疗期间注意监测精神状态,必要时予以抗精神类药物治疗(C2)。在使用抗精神药物和抗 HCV 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B2)。


 合并 HBV 感染患者
 推荐意见 27:合并 HBV 感染时,针对 HCV 的治疗与单纯 HCV 感染治疗的方案相同(B1) 。在抗 HCV 治疗的同时注意监测 HBV DNA,若 HBV DNA 明显活动时可予以核苷(酸)类似物抗 HBV 治疗(B1)。


合并 HIV 感染患者
 推荐意见 28:合并 HIV 感染时,针对 HCV 的治疗与单纯 HCV 感染的 PR 治疗方案相同(B1) 。若 HIV 不活动而 HCV 活动, 所有基因型均可以采用 sofosbuvir 联合daclatasvir 的治疗方案。针对基因 2、3 型 HCV 患者,也可考虑予以 sofosbuvir 联合 RBV 治疗(A1) 。若 HCV基因 1 型患者,建议采用 sofosbuvir 联合 daclatasvir治 疗 , 也 可 考 虑 予 以 ledipasvir/sofosbuvir 治 疗 及sofosbuvir 联合 simprevir 治疗方案(A1)。


 急性丙型肝炎患者
 推荐意见29: 急性HCV感染患者, 推荐单用Peg IFNα治疗(A1)。

推荐意见 30:HIV 患者合并急性 HCV 感染时可考虑予以 PR 治疗,疗程 24 周(B1)。


5 监测和随访
 推荐意见 31:未治疗或治疗失败的患者,以无创诊断方式每年复查、评价一次肝纤维化的进展情况(C1)。
 推荐意见 32:对于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无论是否获得 SVR,每 6 个月复查一次腹部超声和 AFP(A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1795-1035548.html

上一篇:儿童及成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的治疗
下一篇:Cell——杏仁核是小鼠猎取食物的调控中枢
收藏 IP: 140.207.2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