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

博文

科学转化医学——PKA4下调促进PD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

已有 3898 次阅读 2017-1-10 14:10 |个人分类: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医学, 多巴胺, 神经元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PKA4下调促进PD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挑战之一。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而帕金森病(PD)—人类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则主要以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目前上述两种疾病都尚无根治的方法,因此严重的危害个人的健康、家庭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
   PD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是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但是我们一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和变性。一种假说认为是某些致病因子特异性的杀死了多巴胺能神经元,而也有另一种假说认为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性因子减少导致其不能抵抗衰老带来的应激和损害。究竟哪种假说是对的,从目前的研究上来看,两个假说都有相应的证据支持。
   在今天介绍的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就发现了一个蛋白激酶PKA4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在PD患者和PD的动物模型中,PKA4水平都下调,而且如果在PD的动物模型中表达活性的PKA4,则可以显著的减少PD的病理损害和运动障碍。


   图1. 科学家发现PKA4和磷酸化的PKA4只在神经元中表达,而不表达在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中。

   图2.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pPKA4和PKA4水平在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中显著下降,且在PD患者中下降最严重。

   图3.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在6-OHDA造模PD动物的中脑DA神经元PKA4水平下降,而且当同时往一侧大脑注射6-OHDA和PKA4之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的更加严重,而对侧的运动障碍也相应的加重。

   图4. 接下来研究人员在注射6-OHDA的一侧中脑过表达活性PKA4发现,其可以显著的改善6-OHDA诱导的神经变性。

   图5. 研究人员又在另一个α-synuclein诱导的PD动物模型中过表达活性PKA4,发现其也可以显著的改善α-synuclein诱导的神经变性。

   图6. 研究人员探究了PKA4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机制,发现CRTC1转录共激活因子是介导这一保护作用的靶点。

   图7.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PKA4通过磷酸化CRTC1,然后激活CREB,进而促进PGC1-α、BDNF等基因的表达。

   图8. 最后研究人员在老年人和PD患者的脑组织中进一步发现了PD患者的pCTRC1水平显著下调,而PGC1-α、BDNF等基因表达水平也下调。

总结

   这项研究为我们解释为何PD中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提供了可靠的分子病理学机制。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受到损害,这可能与PKA4下调有关。但是为何PKA4在PD中下调更加严重的机制,即上游的机制研究人员没有进一步研究,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PKA4的基因治疗似乎可能对PD有效,当然设计相应的激动剂也有可能对PD有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经典文章回顾

Science——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如何感觉“稍纵即逝”和“度日如年”

Neuron—科学家发现细胞“垃圾回收站”促进大脑结构更新

Nature neuroscience——新研究揭示口渴和好盐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2016年阿尔茨海默病10大研究进展

2016年帕金森病10大研究进展

Cell——肠道菌群加重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和神经炎症过程

地中海饮食最健康的神经科学分析

八种食物提高记忆力,增强脑活力!

预防老年性痴呆症,先从这些小事做起!

睡眠不足增加肥胖风险的神经科学解释

运动是大脑的最佳保健品

预防痴呆和脑中风,减少PM2.5是我们可以做的

益生菌也能够治疗痴呆、抑郁症和精神分离症?


喜欢我,关注我

拉到最上方标题下,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搜索公众号名称: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

也请你推荐给你身边的医学朋友,感谢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1795-1026683.html

上一篇:Science——VTA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编码鸟儿唱歌时的误差反馈信息
下一篇:今日的神圣之光——又一医生自杀,到底谁来负责?
收藏 IP: 140.207.223.*| 热度|

1 李土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