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刘江琳晴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w373737 制造服务工程研究

博文

新华网头条关注中国制造

已有 2713 次阅读 2015-3-18 18:45 |个人分类:制造服务技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制造学习德国的工业4.0,将推出中国制造2025,效果如何,走着瞧。



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叶前、韩洁、陈梦阳)2014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出现的西铁城、微软等外资企业关闭部分工厂甚至撤离的现象,一度引发业内“中国制造业熬过了2008,却熬不过2015”的论调。

   中国制造业正走到一个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中国制造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但代表委员们表示,要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闯关路上中国需警惕诸多“拦路虎”。

   【发展理念跟不上】

   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哪里是热点就投资什么,盲目投资产能过剩行业,国内资本“抽逃”实体经济……这些中国制造业已经显现的问题折射出部分制造企业的发展理念亟须转变。

   “中国为什么难出百年制造企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潍坊市市长刘曙光说,企业家要转变思维定式,要更宽泛理解发展的理念,瞄准更高的产品附加值;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但制造企业应把更多注意力放到产业发展上,以打造百年企业为目标,通过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人口红利减退】

   人口结构的老化将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绕不开的挑战。招工难,已成为全国各地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现在招工难已经不仅仅只是春节后了,我们缺人是从年头缺到年尾,即便常年招,缺口还是在20%-30%左右。”杭州圣菲丹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文祥说。而一汽集团总经理许宪平也感慨,即使一汽这样大的央企在招聘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时也感到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解决招工难,出路在于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培养更多以成熟技工为代表的人才。而政府工作报告为推动制造业转型提出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领域的产业工人迎来工业机器人的替代潮,互联网工业将成为中国制造崛起的新抓手。

   【生产成本激增】

   建工厂,土地拍卖成本居高不下;招工人,员工工资不断上涨;上项目,银行贷款代价太大;谋发展,税费负担总也减不下来……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等诸多因素,今天的中国制造企业要想发展下去,必须闯过成本关。

   全国人大代表、开山集团董事长曹克坚认为,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面临要素成本上升挑战,无论是人力资源成本、交通物流成本还是环境保护的成本都在加大,然而需求在减少,生存压力加大。“这个时候比的就是企业的整体实力,特别是研发能力,能否引领行业往新一代产品发展。”

   【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游客德国抢购双立人刀具,为何中国就造不出好刀?”两会上,当被问及这一问题时,全国人大代表、武钢集团董事长邓崎琳坦言,生产精细化的高端钢产品,我国与国外仍有不小的差距,差距背后还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查显示,研发投入不足正制约制造业发展,据估算,辽宁全省30多万户中小企业中,能有自主研发力量的不到10%;吉林省调研126家民营企业发现,其中69家近两年无研发经费投入,也没有技术改造创新的能力,企业勉强维持生存。

   全国人大代表、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耿洪臣说,“中国制造”要由大变强,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装备制造业现在面临的一个核心瓶颈就是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缺失。

   【知名自主品牌少】

   温州生产的打火机,卖到欧洲只要两欧元一只。同样的打火机外国人买回去贴上牌子再拿到欧洲去卖,价格都在20欧元以上。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曾在街头调查,很多人能数出很多国家的代表品牌,日本的索尼,墨西哥的科罗娜,德国的宝马,韩国的三星……但能说出一个代表中国品牌的不多。

   打造自主品牌,同样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必须跨过的重要一关。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黄泰岩说,科技创新是提高“中国制造”水平的核心,也是解决“中国制造”面临的几大拦路虎的关键。必须像华为那样,把研发和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才能涌现出更多世界知名的“中国制造”品牌。

   【贸易壁垒渐多】

   全球经济发展放慢脚步,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新形势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制造”成长的路上将会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

   “除了明面上的高关税壁垒,在中国产品遭遇的明暗贸易壁垒非常多。”北方重工有限公司进出口分公司总经理杨溢说,有些国家通过认证和标准来卡你,比如北重产品出口到欧洲,经常被要求提供CE论证,一些没想到的商品也要求认证,没准备就无法参与投标;还有的国家通过给本国企业提供补贴来与国外企业竞争。

   “中国制造的水平越和世界第一方阵国家接近,人家就越提防你。未来,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追赶和发达国家的围堵将成中国制造面临的常态。”黄泰岩说,打铁需要自身硬,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中国制造”水平,以质取胜;同时要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金砖国家的合作,加强互惠贸易安排,互通有无,合作共赢。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刘开雄、张辛欣)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第一步。

   苗圩表示,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仍不是强国,“我们要用3个10年来实现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而‘中国制造2025’是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

   2010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工业制造国,但在苗圩看来,“缺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在一些重大技术和装备方面都亟待突破,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未能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还不是制造业强国。”

   面对全球工业转型热潮以及新技术形态的挑战,苗圩指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世界各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积极抢占的制高点,而“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切入点就是抓住智能制造”。

   据介绍,从过去5年的中国工业发展情况上看,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方面应用数字化工具的普及率达到54%,每年都保持4%的增速;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生产线上用数控比重达到30%,年均增长也达到4%。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在智能化方面。”苗圩透露,从2015年开始,工信部将用3年时间在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智能化管理、由此而产生的新业态、后服务等领域进行试点,为智能化制造发展开路。

   比较当前盛行的“德国工业4.0”概念,苗圩表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在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德国工业总体上处在从3.0向4.0发展中,“我们的工业企业可能有些还要补上2.0、3.0的课,才能向4.0发展。”

   “我们要注意到中国国情和中国工业企业的实际,才能选择好发展路径,走一条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道路。”苗圩表示。

 

新华网深圳3月18日电(记者 王攀 谭喆)“中国制造”正走到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在以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为宗旨的“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如何加速奔跑备受外界瞩目。

   近来,关于“中国制造”遭遇挫折的传言甚嚣尘上,一些市场观点将部分外资企业调整在华产业布局、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现象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制造”将丧失竞争力。事实究竟如何?

   “在我们看来,‘中国制造’仍然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最好的融合点。这不是说工业4.0时代全球市场都要依靠中国,而是说明正在转变中的‘中国制造’不会落伍。我们有能力和全球市场寻求并保持一致的发展方向。”中国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庞胜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汽车靠近25厘米就能无线充电、地空宽带可让万米高空实现办公炒股……此间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中兴通讯公司展示了一系列最新技术方案,吸引了众多国际客商的目光。

   事实上,中国工业化进程正在尝试弯道超车,从2.0迈向4.0的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制造”依然是全球工业领域的发展生力军。

   以标志性汉诺威展为例,来自于中国大陆的企业超过600家,成为本届展览最大亮点。中兴通讯、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创新企业群体的集中发力,体现了中国向全球展示自身在数字技术领域和工业信息化改造方面的最新成果。

   近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为“中国制造”点赞,并认为尽管经济增速降低,但中国制造业仍有很大优势,而亚洲在制造业方面的主导地位将会持续。

   当美国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启动“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中国也提出包括“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产业发展新方向,目标是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庞胜清说:“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希望未来5到10年能够运用移动互联网理念,为全球市场提供更多成熟产品和解决方案。”

   据介绍,中兴通讯横跨政府公共服务以及能源、交通、医疗、金融、互联网等诸多行业。海外市场正成为这家知名通信方案供应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这只是中国企业追踪全球产业热点和技术高点的一个缩影。

   全球知名科技应用机构、德国工业和信息化企业Fraunhofer ESK商业部门经理米克·海德里奇认为,工业4.0时代选择和中国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已经是德国企业必然的选择。

   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依托过去的科技积累和创新突破,中国企业特别擅长用信息化技术将孤岛一样的机械设备连接起来,这是全球市场最需要的能力,而我们也希望借助和中国企业的合作,进入活力十足的中国市场。”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制造”的创新之路并不仅停留在技术领域。对于相当数量的中国工业企业而言,商业模式的变化与发展同样重要。

   中兴通讯海外渠道拓展部部长李振刚说,截至2014年底,中兴已与海外超过500家渠道商建立合作关系,预计今年这一数量将超过1000家。

   “我们不仅出售在中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我们还有能力与当地合作伙伴一起,为全球不同地区量身定做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这在以前很难做到。”他说。

   与这一变化相适应的,还有“中国制造”的另一个重大转变——从全球工业品的廉价劳动力供应地向全球智力人才利用地转变。

   庞胜清说,在2014年收购一家德国本土科技企业的技术团队后,由于市场需求广泛、团队合作密切,这支队伍已从最初800多人扩充到1000人以上,成为中兴参与全球竞争的有力“智力武器”。

   “顶层设计能力、技术落地模块以及整合生产伙伴能力,现阶段的‘中国制造’兼备这三方面能力。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这种独特的聚合优势发挥出来。”庞胜清说。

 

新华网上海3月10日电(记者叶健)近期,一则“去日本买马桶盖”的新闻走红网络。不过,最后发现日本马桶盖其实仍由中国制造,反转的结局也为这场争论划上了意味深长的句号。在做了近三十年“世界工厂”后,随着人工成本不断攀升,中国制造又将如何突出重围?中国企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目前,世界火电煤耗最低纪录由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公司保持。该公司的核心设备正是由上海电气提供。上海电气电站总工程师袁建华告诉记者:“这一纪录2015年有望再度刷新。”

   最近,上海电气研发了国际领先的“二次再热”技术。据了解,“二次再热”技术有望将每度供电煤耗降至262克,目前国内平均水平为321克,该技术有望再次刷新全球效率最高煤电厂纪录。这意味着,一套普通的66万千瓦的发电机组,以每年发电5000小时计算,采用二次再热技术后,每年能省下近20万吨标准煤。

   从2014年开始,上海电气通过对燃煤电厂环保改造,让燃煤机组的排放标准能达到燃气机组的水平。这意味着,火力发电可以和天然气发电同样环保。

   正是靠着过硬的质量和技术,上海电气在海外也打开了市场。数据显示,近年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每年约400亿元的销售额中,约150亿元来自于海外工程建设。上海电气电站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柳锋告诉记者,“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上海电气在海外将迎来更多机遇。”

   上海电气走出去只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以高铁、通讯、变电技术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以高技术、低价格的优势赢得国际认可,“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智造”蜕变。

   去年也是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2014年的出口签约额约为70亿美元,高铁成了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一张名片。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不止是产品,还包括配套的服务,这样能获得更高的收益。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5年前2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占出口总值的56.1%。在2014年美国《工程新闻记录》250强中,中国上榜企业达62家,比上年增加7家。该排名以工程承包企业的全球营业总收入为排名依据,体现了施工承包企业的综合实力。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统计公报中,首次披露了制造业占比。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0和2.2个百分点,两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达到四成以上。

   对此,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表示,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表明,我国经济正处在向中高端演化的过程,并将持续这一过程。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金旼旼)最近,中国游客在日本扫货的“海淘热”报道引起热议,除去购买者的一些非理性因素,中国制造话题再次引发反思。其中,两个问题值得追问:受追捧的日本商品究竟好在哪里?中国企业为什么没有做出类似商品?

   带加温冲洗功能的马桶圈、不伤发的负离子吹风机、耐用的陶瓷菜刀、煮饭喷香的电饭煲……人们在追捧这些日本商品时,其实并非只看中制造工艺或科技含量有多高,更是感叹这些商品契合消费者胃口。

   换言之,“海淘热”的关键不仅仅是中国商品和日本商品在制造工艺和科技含量上的差距,更是生产者对消费者需求重视程度上的差距。

   有分析认为,充分市场竞争带来的市场深耕和日本人挑剔的生活方式,催生出一个细分的消费市场,几乎照顾到了不同消费者的所有需求。虽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已远超日本,但在个人消费市场的精细化发展上,日本远远领先中国。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人消费能力大幅提高,这令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和爆炸式出现的消费需求出现了不匹配。如今,价格已不再是影响消费者购物心理的唯一原因,品质和定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消费产业的规模扩张必将让位于市场深耕。

   中国的消费品产业必须跟上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切实转换商品制造思路。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和制造业思路的范式转换是中国消费品产业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中国消费品产业发展为什么没有跟上需求发展?有专家认为,这当然可以归结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够等。但中国企业没有在本土消费者需求上投入足够精力,贪图挣“快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挣“快钱”轻松、转型升级辛苦,趁着大环境改变之前“挣一票就走”的心态普遍存在。

   如今,这一切都在改变,挣“快钱”的时代已经结束:劳动力成本、资源价格、环保成本都在快速上升,人民币汇率维持高位,市场竞争充分。企业难以继续通过粗放的市场扩张方式盈利,深耕消费市场成为唯一选择。

   中国企业的改变已然开始,例如在电子消费品市场,华为和小米在极短时间内异军突起,逆袭国际大牌,靠的就是抓住本土消费者的需求特点。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中国商品的未来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因为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外国商品的竞争挤压,一定会倒逼企业不断创新,不断深耕市场,中国人研发、制造出与国际名牌相媲美的消费品只是时间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153-875385.html

上一篇:新华社说某人是西门庆
下一篇:海军领导一行突然到清华
收藏 IP: 210.32.17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8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