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xianwe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xianweng

博文

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 的内涵及特征研究

已有 6472 次阅读 2008-8-1 10:4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 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不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总数,与精英教育几乎平分天下。从办学体制来看,目前有政府、企业(行业)和民办职业技术学院之分。企业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结合与生俱来,产学研结合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政府举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多数在办学之初沿袭了普通专科学校办学的传统,强调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对设计、规划、决策、智能操作等任务进行创造性地实施的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客观上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加强产学研结合,营造出一个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工程教育环境。通常所说的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和活动。从概念的大小来看,产学研结合的内容除了包含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外,更主要的应该是人才培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学研结合没有将人才培养的内容作为其内涵的主要部分,许多学校、企业对产学研结合的概念、特征、功能的理解不深,认识模糊。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
 
2.产学研结合的由来
 
1903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教授赫尔曼•施奈德提出了合作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每一个专业都有许多内容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尤其是对工程师的培养来说,光有大学的课堂和实验室的教学是不够的,很多工程领域的知识,只有通过亲临现场,同专业人员一起工作才能学到。1906年,已任该校教务长的施奈德,提出了一个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轮换进行的合作教育计划,并成功地实施了。与此同时,英国的桑德兰技术学院,也提出了三明治模式的合作教育计划。这就是最初的产学研合作。施奈德的合作教育计划实施以后,到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已有11所高等院校采用了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不仅用在了工程专业,也扩展到商业经营和其他的文科专业。与美国发展合作教育的同时,在其他许多国家,合作教育也有了发展。随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开展,其英文名称被确定为:Co-operative Education ,有很多名人或机构对此进行了描述,比较经典的定义有以下几种:(1)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的描述是:“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的有报酬的、有计划的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s)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跨越校园界限,面对现实世界去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并确定职业方向”。(2)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CAFCE)的描述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形式上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的计划是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定期轮换”。(3)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的描述是:“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 以上表述虽然略有不同,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合作教育是一种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有收入的、有计划的和有指导的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且这种实际工作经历是与学生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相联系的。当然,这些定义主要是一种定性的描述,对合作教育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在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8年,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就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0年代,试点了“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此后,许多大学陆续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后为使“产学合作教育”与我国“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习惯提法相符,经1995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会员大会讨论通过,将“产学合作教育”改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现实中提到的“合作教育”、“产学合作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同为一个概念并无本质区别。2002年以来,我国又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三者关系定为“产学研结合”,而非“产学研合作”。究其原因,可从产学研结合的内涵、内部关系及特征上进行研究。
 
3.产学研结合内涵
 
3.1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广义和狭义产学研合作教育概念,其根本区别在于对“教育”的界定上。广义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教育”是指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项功能的教育。产学研合作也就围绕这三项功能进行的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所的合作,或者是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狭义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教育是特指教学,是围绕人才培养而进行的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所的合作,其主要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即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高职教育中倡导的“产学研结合”与“产学研合作”不只是在字面上将“合作”改成“结合”,其内涵也发生了实质变化。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合作”是指 “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结合”是指人或事物之间发生紧密联系 。由此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强调产学研三者之间配合做的某事或完成的某项任务,而“产学研结合”则强调的是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三者为做某事而产生的关系。从组织实体来看,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的程度。从更广泛意义上讲,它是指产业系统、教育系统和科研系统相互融合的有机联系。本课题认为产学研结合的实质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企业技术创新所需各要素的融合。高职院校实施的产学研结合是一种由学校与用人单位(企业、科研机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岗位素质、应用开发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有机的融于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因此,产学研结合是指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要素组合方面的结合与协作,可以是指不同主体之间的横向联合,也可以是指同一主体内部的纵向一体化。
 
3.2产、学、研三者在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中的相互关系
 
3.2.1“产”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依托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满足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对中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需要为目标”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其“产”的含义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主要是指社会和行业的需要,它是作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确定教与学主要内容的根本。(2)是指企业行业参与专业建设,为高职院校营造出一个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工程教育环境。(3)是指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具有丰富行业背景和企业工作的背景。在具体实践中,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所需的“产”主要是指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因为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拥有教学所有所需的设施是不现实的。因此,除了具有条件较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外,建设一批关系密切、技术先进、数量充足的校外产学研结合基地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3.2.2“学”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中心高职教育中,“学”强调的是“应用已知”,而不是“探索未知”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类型的内涵所在。但实践中存在没有真正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不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而是走高等专科学校的老路,或教学重心下移接近中等职业教育,模糊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界限。具体表现在:(1)在思想观念上,只强调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应用性,忽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中,曲解“必需、够用”原则,简单组合课程,降低理论教学要求,使学生未能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教学内容上,仍较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是在实践教学中,仅仅强调具体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许多实训大纲跟不上社会和技术发展速度,与实际需要的应用技术水平相距甚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中的“学”必须从形式、方法、内容上体现出“高”的特点,必须与“研”结合在一起,保证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2.3“研”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纽带在高职教育领域,“研”常常被忽视,甚至片面地用“产学结合”替代“产学研结合”。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在高职教育中的“研”有其自己的独特内涵,它不同于学科型、工程型教育的“研”,但它是“产”与“学”之间必不可少的纽带。现实表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有更加明确的定位,应该超越过去技术应用人才的定位,强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技术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认识。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相应地改变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片面强调产学结合而忽略了“研”的严重偏差。因为,高职教育中,“研”就是知识和技能的创造性运用,在一个知识和技术进步都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象过去那样掌握一门技术,一辈子受用无穷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少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也就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他们应该具有结合岗位实际,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应该具有结合岗位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研”对于高职院校既是科研,也是教研,更是调研。不管是科研、教研还是调研,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提供最具时代特征而且适合市场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这样,生产技能的训练和科学研究的进行就有了落脚点。
 
高职教育中的“研”有三种指向:(1)对高新技术及其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一个真正合格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具备①具有把握专业领域内技术进步总体趋势的能力;②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把握本专业的前沿动态,成为名副其实的产学研结合“双师型”教师。(2)对可持续发展、鲜明特色的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教学研究。在技术进步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每个专业、每门技能都在快速的变化。过去那种一本教科书、一份教案包打天下的经典做法,在高职教育领域是行不通的。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需要紧跟社会需求,一方面又强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掌握技能,这在客观上要求高职教育单位拥有和具备供学者亲手实践的条件。而现实中没有一所高校同时具备既全又新的、紧随社会需求的实验设备。如何创造这些条件、如何最经济地创造条件,这是专业性很强的研究课题,而且这类研究的需要是长期的、不断的,并且具有紧迫性,又要有可操作性。(3)对变化中的社会需求的调研。基于高职教育着重于应用技能培养和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需要高职教育执行机构对社会需求有及时清晰的认识和一定的前瞻性。而社会需求受经济、技术、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要获得前瞻性预测,更是需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连续跟踪和研究。何况这种研究是涉及社会多领域的,研究本身也是跨学科的。目前,大多数高职教育机构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研究,只能盲目地、被动地制定其专业发展计划,当然其危险性和危害性是可想而知的。显然,高职教育中的“研”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特殊的作用,是搞好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3.2.4“教”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核心传统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有企业、科研院所、高职院校三个不同的实践主体,而高等职业教育倡导的“产学研结合“在三个不同的实践主体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同的实践主体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立足点不同。企业倡导的“产学研结合”的立足点是生产,是有利于企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业绩增长的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研发工作和人员培训;对于科研院所来说,他们的立足点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以及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产学研结合”的落脚点就应该是“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高职院校及其培养的学生成为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力之间转化的富有效率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毕业生培养成为市场欢迎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产学研结合的核心是“教”。
 
3.3高职院校外部产学研结合高职教育正处在一个历史与今天,教育与行业、企业,文化与市场的资源重组过程之中,依托行业、依托企业,加强专业建设和建立新专业,既是办学的使命,又是当地企业职业技术的选择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因此,高职院校外部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内容是密切结合企业的应用、市场的需求,在专业开办、课程建设上,快速形成文化与人才的办学积聚效应,形成办学的区域化效应。  既然不同的主体所实施的“产学研结合”有很大的差别,高等职业院校又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那就必须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办事,尊重合作各方的基本利益,在“双赢”甚至是“多赢”的氛围中赢得自己的发展机遇。 因此,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就要定位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人力资源的培养上。习惯上所说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称得上“高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他们不是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者,也不是一般的操作工,他们的价值在于准确判断产品的技术难点和改进方向的同时能够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良方面。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加强产学研结合,与企业、行业等共同营造出一个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工程教育环境。
 
3.4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角度说,也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办出特色。因为,作为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体,只有自身具备不断创新和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断创新和学习的能力只能在教学研究、技术研究以及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中才能使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所以,高职院校在实施校外产学研结合的同时,更不能忽视校内产学研结合的建设。就高职院校的本身而言,除建好校内实验、实训场所以外,更主要的是选好校内“产学研结合”的落脚点。落脚点一:学生培养。有关学生培养的论述和探讨很多,多数讨论是把职业教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的。但是,当我们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中、初等职业教育相对的一个高级形式进行考察的时候,“产学研结合”中的“研”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就不可小视了。高职教育,一方面是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一方面还要有知识向技能转化的必要的生产实践。除此之外,让学生有开阔的面向产业发展未来的长远的眼光,并且在与科研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基本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就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中“研”的部分。   由此看来,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中的 “研”与产学的结合存在于教学和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理论知识学习中的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实践实训中的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顶岗实习时参与技术改造等等。总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创新的工作和思维习惯,并且掌握基本的研究和创新的方法,学生岗位素质就会得到加强,就业的竞争力就会加强。这种素质将让学生受益终身,将保证学生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落脚点二: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当人们强调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时候,不能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实施是以一批高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存在为前提的。很难设想,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既懂教学又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同样,如果专业教师只会重复去年甚至是几年前的知识和技术,缺乏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缺乏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希望他们传授给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先进技术的能力和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就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实践的时候,必须首先培育教师的产学研结合意识。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师应有不同的“产学研结合”培育重点、不同的培养方式和途径。对于刚从高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比较了解专业领域内技术进步总体趋势,知识体系较新,但相对缺乏工程技术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有效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能力,所以一方面应让他们到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去挂职锻炼以积累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通过传、帮、带,加强教学能力培养;对从企业或社会上引进的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教师应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和教师技能培养;而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老教师则应重视知识结构的更新,特别要关注专业领域内新技术进步的总体趋势,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产学研结合教育的核心主体是高等职业院校,因此,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的运作机制。 首先要在自己的校园内形成较为完整的产学研结合的软、硬件系统。现在,无论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决策者还是教师,一说到产学研,马上就要讨论怎样与企业合作,与科研单位合作,恰恰忘记了高职院校自己在产学研结合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事实上,高职院校内部的实训基地和在项目开发基础上衍生出的校办产业在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一点也不亚于实习工厂的重要性,从其与专业教学的紧密程度来说,甚至更为重要。
 
4.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内涵特征产学研结合,是与只强调知识传授和理解的教育模式相区别,是学校与用人单位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一些学校把产学研结合进行科研与开发,产学研结合进行成果转化等当成是产学研结合教育,工作重点没有放在人才培养的“教育”上,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学校的产学研结合很有特色也取得许多成效,但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工作并不突出。还有一些学校对“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功能理解不够充分和深入,仍然停留在依靠企业支持经费和提供科研项目上,或解决校外实习或获得毕业设计课题等某些教学环节上,对人才培养的模式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学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与原来的生产实习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其实是对产学研结合概念片面理解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产学研结合的内涵特征:产学研结合是一种由学校与用人单位(企业、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共同结合,以提高学生岗位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有机的融于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其特征为:①产学研结合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形式是多方参与教育过程,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②产学研结合教育是一种组织群体之间通过协调互动,形成统一行为,实现同一育人目标的教育活动。 全面理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深入开展这一教育改革的基础,否则,必然会影响这一高等教育改革措施的效果。我们只有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采取课堂学习和实际工作岗位学习交替进行的方式,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最终目标,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教育真正有别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这一教育改革最终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产学研结合是一个富有时代色彩的大课题,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践的艰巨性正在不断地显现出来,理论上的探讨也在不断地深化。虽然现在给产学研结合一个确定的描述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来说,产学研三方犹如支撑巨鼎平衡的三足,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会动摇高职教育的根基,并进而影响它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可能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922-33893.html

上一篇:杂谈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