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s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sk

博文

难以忘却的记忆—3月随感

已有 3569 次阅读 2010-3-29 11:38 |个人分类:科技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记忆, 毕业生, 就业形势, 3月随感,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

 难以忘却的记忆—3月随感

         杨顺楷  四川  成都

   每年春天的3月,都是年軽的学子们考研后作出今生职业道路选择的时刻。当下,经历了高校10年扩召,各级各类大学(University),科研院所及学院(College),各种系科都办起了“生物工程及生物技术”专业,纷纷扬扬培养出了数量不少的毕业生(学士,硕士和博士)。领导们会说,成绩很大,形势大好。但是,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却怎麽也令人乐观不起来。该方面的产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很难与其同步,不能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其原因在于现行教育体制急功近利,存在“大跃进”式思维模式,不顾自身实力,盲目冒进,去向中央,省(市)政府争资源,大规模圈地贷款……,不一而足。为何如此?因为现行体制内的精英分子们伴同媒体大肆向公衆贯输“21世纪是生物学的知识经济时代”。盲目跟凤,一轰而起是我们这种体制的顽症。难怪不少8090后毕业后未能找到合适对口的工作而大呼上当,有深深地有“被欺骗”的感觉。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培养出了相当数量的资格毕业生,主要是国内那些原有专业技术基础较好有一定的学术支撑条件的大学及科研院所,以及那些真正够资质有社会责任感的领导和导师们(可惜这类人士太少!)。但无奈的现实却是这类学生:“头等的跑欧美,二等的去亚太,三类的也要想方设法弄个鐡饭碗“在编”职工岗位“待着”,寻机“公派”出国。而愿意留在国内的,在我国这种以“人情关系,门阀背景”很起作用的国度,这些后生们也很难如愿。该留的留不下,“劣币驱除良币”的用人现象随时处处发生。试问,这种情境及人事运作条件下,能培养出如钱学森先生所说的创新型人才吗?更惶论什麽学术传承。

国家“十一五”(现在是最后1年)对“生物工程及生物技术”类项目的提法从原来的“四大工程”衍变为工业生物技术为首的医药,农业,环保等;最近各级领导又在纷纷宣讲议论“十二五规划”,于是“五生”计划出台……,即生物制药,生物质能,生物环保,生物制造,和生物农业等。真可谓是“与时俱进”地花样翻新,连管理者都有陌生感。就笔者见证的过去二十年的四个“五年计划”,管理术语混乱,经费划拨多头,如“863”,“973”,“211,“985……,一会儿什麽“国家科技攻关”,下一个五年又叫“国家科技支撑”等等,加之“机构失亿”现象严重存在,后来的一届届“领导”们在意于任期内的政绩考量,自然对具有典型多学科前沿交叉的“生物工程及生物技术”类项目很难实施规范科学化管理,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更谈不上投入产出的绩效了。管理层始终是“瘸腿”,国家的“学费”交了一个五年又一个五年。时间是矢量,“五年”何其多矣!

笔者也是从事这一专业技术领域的R&D工作已有40年,我的体会是没有定力和韧劲或忍耐力是很难坚持到底的,因为你要克服诸多技术和非技术因素的干扰。前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个体性的,这与我们这个以“群体治理”为基本特征的国情是相悖的。常常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所进展者都是科技工作者的良心起作用。

就以笔者自85年春自选课题开始,有了初步苗头,87年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经过1988-90年间,代帮别人在我的实験室带出2位硕士生从事“酶法不对称合成氨基酸”取得的阶段成果之底气,斗胆地向所及分院提出了小试技术成果鉴定要求,得以批准,并通过了鉴定(见付的2张照片),这一天就是令我终身难忘的1991313日在CIB召开两个技术鉴定会之一,因为这在我40年的科研职业生涯中具有里程碑的难以忘却的记忆。此后,经由市场机制的选择,以契约合同为基础,95年在江苏连云港与企业合作通过了公斤级中试;1998年秋终于在浙江绍兴民营企业稽山集团下属的亚美生化公司实现了国内首座年产百吨级肉桂酸酶法制造L-苯丙氨酸工业试生产线的投产,标志着这种技术难度较高的芳香氨基酸最终在我国问世。对我个人来说这是职业兴趣使然,但这整整花去了个人25年的时光。人生能有几个四分之一世纪漫漫耗费在这R&D之路上呢,真令人不甚咿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804-307093.html

上一篇:药害反应(ADR)何时了!?
下一篇:为何开发川滇干热河谷地域高含量藩蔴皂素(Hecogenin)资源如此艰难曲折?
收藏 IP: .*| 热度|

3 王铮 韩健 苏高星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