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学生的“撬课”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造成的。总体看来,这种现象人多的课比较多,公共课比较多,大四上学期比较多。学生们都有自己的解释,无非是老师讲得不好,这门课没有意思,还有就是不上课到时间复习一下就可以通过。再有就是心里的小算盘了(今天有什么事情,个人有什么打算,甚至找别的借口,天气不好等)。开学生座谈会大约就这些答案。我估计大部分学校都这样,所以学校就从老师处找原因,也想了很多方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有的老师课讲得再好,还是有人“撬课”,上课的老师都很难,青年教师就更难过。我分析主要的原因是政策性多,思想上的问题更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一种“跟风”效应。政策性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教学已经不是主要的工作,没有科研成果是不可能提上职称的,这是高校教师的共同问题,这个指挥棒当然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态度了。这就回到了根本性的问题了“高校究竟以什么为主?”有人说两个都要为主,可是提职称是科研为主,实际上就是科研为主,在教学上下大工夫的老师就成了傻子了。这样的人有多少?有许多人是很热爱教学的,可是在我们的高校是呆不下去的,往往学生喜欢的老师,科研是都不怎么样。这其实很正常,一心无二用。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学生也评一下“教学教授”而非要由专家评“科研教授”。再有所谓教学成果奖等我看不需要,教学效果好的自然就是好。对基础课老师应该以教学为主,非要他们搞科研,他们的科研和教学几乎没有关系(如高数),这样其实老师就是教学过得去就可以,谁也不会研究如何教学了。这些年来随着老一代基础教学名师的退休,基础课教学水平越来越差。所以,需要马上解决这个问题。
从学生本身来解释这个现象,学生通过高考走进高校,一开始都是想好好学习的,但是很快高校的宽松气氛感染了他们,他们高兴地发现原来课是可以不上的(没有人管?),有的人发现平时很用功的人考试成绩不不怎么样?,而平时不太上课的人考试前死命复习一下,考的还不错。加上有的老师课实在上的不怎么样。“撬课”就自然产生了。到后来不“撬课”的同学都不好意思了,怎么,还没有“撬过课”?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是一个模式培养的“应试”,什么都不如考试成绩好,考不好就完了。进入大学以后考试及格就能通过。所以分数没有那么重要了。加上上什么大学、什么专业都是家长决定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应该学习什么。上课有什么意思?很多人都是工作了才发现应该学习什么知识,那时已经晚了。我觉得现在大学生用自己想法的太少了,大部分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说大一点是没有理想,说小点是没有个人奋斗的目标。这个问题比较普遍。所以,我看到的大学生普遍都是心理年龄小,生理年龄大。痛定思痛跟子还在中小学。所有点这一切到大学里全部爆发出来了。大学生心理问题就自然出现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有几点想法(1)建立一支职业化的教学队伍,不考核科研,只有教学,研究教学,保证高的基础课的教学水平,这是中国教育在国际上做得好的,应该保持好的传统。(2) 在制度上创新,学生可以不上课,只要考试能通过,既然他已经掌握了,就不用来了。但是考试要改,不是背一点书本就过的。包括实验、论述等方面,大部分开卷考试,每次考试至少一半不及格,但是不限制学生的考试次数,四年内每年都可以考,以最高分为准,这个在计算机里完全做的得到。几年下来,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会有很大提高。他不来上课考试通不过,自然他就回认真来的。(3)严格管理,在教学上把好每一关,什么作业不交、平时不来,不要管他,到一定时间他比您还要着急。毕不了业啦!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想,主要是前面博文“现在的大学生怎么啦”的一点思考。我个人能力有限,愿意为此出一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