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xin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xing9

博文

我也赞成对韩春雨的NgAgo技术的真实性观察一段时间

已有 18183 次阅读 2016-8-1 08:22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本人除了在韩春雨的论文刚发表时写了一篇博文表示惊讶,做了最早的浅显介绍外, 一直没有对他的论文做过任何评论, 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也没有做过任何相关的实验。现在在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说韩春雨实验有假的评论, 我也没有权利和水平对这些网络评论做判断。 但我确实认为应该给一段时间, 比如6-12个月, 让(1)有科学实验的报告在科学杂志上确认韩春雨的实验的真伪。 网络上的各种说法没有权威性,谁都可以说; (2)韩春雨公布其实验的重复性(即再做一次实验)。


45年前(大约是1971年), 在文革动乱没有人做科研的背景下,本人在国内首次合成了细胞动素6苄基腺嘌呤(6-BA), 是参考大概是1965年的日本专利合成的。日本专利的最佳反应温度是150-160摄氏度。 我第一次实验时, 没有控制好温度, 反应温度一度到180摄氏度。 但获得了6-BA。 以后连续12次合成失败, 做了一个多月都无法重复出第一次成功获得6-BA 的结果, 对我是非常大的打击, 我几乎要放弃了。


我决定按照第一次做合成时的程序, 把所有反应容器洗干净后, 在烘箱中烤干, 连原料腺嘌呤也烘干,再做一次合成实验。奇迹出现了,熔点为231摄氏度的6-BA又出来了, 我这时意识到干燥不含水是关键, 连续在干燥条件下做了10次实验, 每次都获得纯度很高的6-BA, 送到上海植生所做紫外检测, 比他们进口的6-BA的纯度还高(进口6-BA要100多美元1克, 我的合成只需5元人民币1克), 寄给北京植物所的钱迎倩先生, 他们用于组织培养, 能很好的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 当时(1972年)没有杂志可以发表, 我就写了一份6-BA合成的油印资料。 我的老师北大生物系的曹宗巽教授向我要了一点6-BA处理仙人球, 几天就诱导出了很多芽出现。 当时北大是工农兵学员时代, 曹老师问我要了6-BA合成的方法, 我就把那份油印资料寄给她了, 她交给工农兵学员去做, 做不出来。 曹先生写信给我(那时还没有电话)说学生重复不出我的结果, 做不出6-BA。 我知道为何做不出来, 因为我那份油印资料没有写上所有反应器皿必须烘干这一技术要点。 我告诉了曹先生这个烘干的要点, 北大生物系的工农兵学员马上就做出来了, 当晚就敲锣打鼓到系里报告成功的合成了6-BA的成绩。


写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对韩春雨的结果过早做结论, 尤其是自己没有做实验, 就做结论。 大家再等等。 我们希望韩春雨能重复出实验结果, 但重复不出来也是科学的胜利。

===============

下面再给大家看一个我做过的一个化合药的前体(leading compound)CA4P


我曾请国内一家知名的药物研究所根据专利, 打通合成路线, 但给我的样品比我从国外获得的标准样品的溶解度低100倍, 受体结合实验的活性也低1000倍。

后来发现那家药物所给我的样品不是二钠盐, 而是只有一个Na。 把这个结果告诉他们后, 他们5分钟就明白了, 把pH调低, 马上就出来了跟国外标准样品一样的溶解度和活性。 这就是Know-how(技术诀窍)在专利里都没有写出来的。



韩春雨事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2008-993808.html

上一篇:往事依稀:章诒和也不知道的罗隆基的一件失败风流韵事
下一篇:韩春雨不必急于公开验证当务之急用NgAgo技术做出一基因编辑产物
收藏 IP: 24.0.231.*| 热度|

46 王振亭 刘全慧 王春艳 周健 许培扬 姚小鸥 杨正瓴 贺铭 李颖业 刘立 吉宗祥 蔡小宁 张洋 王伟 梅钢 牛登科 黄永义 赵美娣 史晓雷 吕喆 葛兆斌 赵建民 田云川 武夷山 刘光银 林赵淼 陈金华 刘建栋 姬扬 蒋新颖 吴炬 zhaoxu111 wqhwqh333 i8228 life110 gaoshannankai liangzx shenlu zjzhaokeqin xlianggg zzxjw bluecox pppoe201 scnaion cloud020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