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osoph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nosophy

博文

国际汉语教师需要从非汉语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汉语

已有 5222 次阅读 2012-6-12 14:18 |个人分类:汉语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汉语, 字母文字, 非字母文字, 非汉语, 国际汉语教师

国际汉语教师需要从非汉语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汉语
DELEARN, U-TURN, AND RELEARN: FOR TEACHERS OF CHINESE LANGUAGE
一、 摘要Abstract
汉语及中文固然是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文字,其使用者占全球居民总数约五分之一。然而,全球总居民中却有约四分之三使用同汉字外表迥然相异且内里毫无渊源的字母文字来将其母语书写为文字[1],这其中又有约三分之二的文字属于印欧语族,其使用者占全球总居民的二分之一。而表意兼表形为要的中文则属于汉藏语族,虽然有些不准确地表音,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全球居民使用属于汉藏语族的文字。或者说,也可以将世界的文字简单二分为字母文字同非字母文字,前者可以用英文为代表,后者可以用汉字为代表。使用字母文字者占全球居民的四分之三,使用汉字者仅占五分之一。字母文字中有很多的共享,很多彼此都能做到见字知音知意,甚至彼此都能做到略知一二,进而能做到举一反三。而这一类的语言成分对于使用表意兼表形的非字母文字者可以说是完全一无所知,就连学英文都要借助音标来学发音,反之亦然。因此,在国际汉语教学活动中便不能不对使用字母文字者通过使用字母文字本身,或者从字母文字使用者的角度,来揭示学习中文这种非字母文字的特点同难点。本文从英文使用者的角度依据对英文使用者学习汉语的分析揭示了一部分学习中文的特点、难点以及克服的应对方法,对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字会有一些裨益。
关键词:字母文字,非字母文字,汉语,非汉语,国际汉语教师。
二、 引言Introduction
汉字被称做方块字,每个形象或符号方方正正,虽可分析到笔画,但笔画除对文字学家外,对多数学习汉语者没有意义。并且,把汉字介绍给不曾见过方块字也不曾使用过方块字的全球大多数主要使用字母文字的任何人来学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把汉字变成汉语拼音,使用的虽然也是拉丁字母,似乎可解决部分问题。但在现实中,经常大谬不然。能否变成拼音文字姑且不论,但就此次八月十六、十七两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定在西安市而言,而这个城市‘西安’变成了汉语拼音,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西安的汉语拼音是Xi’an,需要一个‘隔音符号’apostrophe来隔开两个汉字的拼音。这对于已经使用拉丁字母文字的人士也照样是无法知道从而也无法运用。知道在Xi同an之间需要一个‘隔音符号’是一种知识,这种知识涉及至少两项独立的客体,一个是这符号本身,一个是知道放在哪里。在此处这种至少两项客体间的知识关系叫做arbitrary,也就是具有很大随机性的关系,不能根据‘甲’推理出来‘乙’,只能从脱胎于《汉语拼音方案》的有关规定或规则中单独学来,或者是自学得来,或者是被教得来。这就是问题,也是难点。
同‘西安’有关的也同样问题不小的就是该市所在省‘陕西’的汉语拼音,Shaanxi,为什么需要双写两个a?我曾就这个小问题问过中文系的毕业生以及中文教师,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导。大多数都无从回答,较好的知道是为了别于‘山西’Shanxi,而这又是一种arbitrary的知识,其来源是在不同地区使用了差不多一百年的‘国语罗马字’,经过林语堂[2]的简化,就成为‘阴平单,阳平-r,上声双,去声-h’。双写的aa表示‘上声’。如果有个地名叫做‘善溪’且有同音同级地名,则汉语拼音就可能用Shahnxi来表示。对微分几何深有研究的已故数学家陈省身的英文名字可以说是国语罗马字的最好例子,Shiing-shen Chern,‘上声’同‘阳平’皆符合‘国语罗马字’的变化,‘阴平’无变化,除‘去声’外,都包括在内。这个包含‘上声’的Shaanxi也同样既是问题,又是难点。
还有一个不论用中文还是用英文都解释不清楚的人为造成的混乱。有些人居然将汉字的‘龙’翻译成了loong,其根据竟然是‘宋庆龄’的Soong,虽然是否大谬不然不能随便确定,到也实在是令人费解。首先,汉语拼音绝对不是文字,也不是语言,仅仅是一种音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还不可能取代方块字而成为独立的文字。其次,根据前文介绍,‘双oo’表示‘上声’,就是第三声。‘宋庆龄’的Soong,且不论其当其时被使用之时到底根据的规范是什么,至少在普通话里面应该是‘去声’,就是第四声,而普通话的‘龙’,无论如何也是‘阳平’,就是第二声。那么,这个loong到底是第几声呢?如果用国语罗马字的规则,‘宋’是Sohng,‘龙’则是lorng。欣喜得这个loong还没有流行起来取代dragon,否则,这又是一个问题加难点,而且是人为造出来的问题加难点。
既然需要从已经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来引入汉字以便已经会拉丁字母的学员来学习中文,也会有很多的问题同难点,则对希望在国际汉语教育界一展宏图的大多数汉语教师来说,最好采用一种‘重新认识汉语’的心态,甚至是在外语外文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比如达到接近母语的水平之后,再以一种只会外语外文的心态,用这种外语外文,来重新考虑如何从不会到学会汉语中文的过程。这样才能或多或少地认识到外国人学起汉语中文来,问题到底会出自哪里,到底会遇到什么问题,难点到底会在哪里,会从什么地方出来。也就是说,母语的使用者如果真希望把自己的母语教给他人的话,则要认真从他人的、别人的母语的角度来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他人别人若想学习学会自己一生使用,习以为常,并且要去教的母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 文献总结与现实
对于非字母文字的使用者归根到底是在如何学习其文字,特别是从字母文字使用者的角度来研究,确实不多。今年(2012),在英语语文教育界,特别是对阅读卓有建树的Ken Goodman,作为第一编辑,主编了研究阅读部分亚洲文字的专著[3],涵盖汉日韩三种文字。作序的Jun Liu提到了从印欧语言的角度来研究中文的不当 ,而Goodman更认识到汉字书法虽美,却并不增加汉字的可读性 ,看来“美感”不见得有什么文字学习的实用价值。更有深意的是,有些阅读英文的非字母文字的使用者,居然把英文读成了母语 ,等于是用外文来复习提高母语了。这种问题在文献中是很少提到的,且总计应该有四种可能的结果:外文读成了母文,外文读成了母语,外语听成了母语,外语听成了母文,这些都是把外语外文学反了的典型例子。提倡大量阅读的文献多如牛毛,认识到把外文读成了母语,甚至母文的,这份专著很可能是第一份。在现实当中,甚至可以说大多数确实把外文读成了母文或母语,或者把外语听成了母语或母文。这又是一个问题。
1. 中文究竟是什么文?
一般文献把中文归入logographic,强调文字图形;少量文献则将中文归入ideographic,强调意念图形。借用John DeFrancis的叫法,Yueh-Nu Hung将中文归入morphosyllabic,形音双收[4],但“意”则没有体现,“音”也不见得准确。另一位作者,Shaomei Wang,将中文归入graphomorphemic,“形”这一个概念不但成双成对[5],音同意却看不出来。中文汉字的一个特点是“形意”结合紧密,“音意”结合松散[6],用ideographic似乎最佳,有意有形,而“形音”则成了“秀才不识字,见字读半边”,经常读错[7] 。这些同字母文字主要是“形音意”三者紧密结合又是一个大相径庭。比如,一定要让字母文字的使用者从“囚”中看出a prisoner的含义来,还真不容易。而略知英文者,即使不知道prisoner为何意,不但“音”可以读出来,不会轻易把它看成是pri-soner将pri-看作一个成分,至少还能猜出A prisoner is a person or thing related to a prison.。而读到“囚”字不但“见字绝对不知音”,还很可能认为既然“人入口中”,难道是“吞人下肚”乃至“生吃活人”?或者,“人在框中”,莫非“宅男”?不过,这样的特点还是有助于认识中文的,即西文字母文字“见字读音难猜意”,也就是不一定知道意思却能发出读出音来,而中文方块字就成了“见形猜意不知音” ,形在眼前,意思可以猜出大概,读音却无从知道。
2. 字母文字使用者眼中的中文
曾经在澳大利亚大使馆任职的Daniel Kane[8]自1967年便在墨尔本大学学习中文,他对学习中文提出很多了非常中肯的建议同认识。中文的405个音节如果都算上声调只有约1,200个音节,有资料显示为1,239个[9] ,因为有些音节并非所有四声都包括,但是四声却是很难掌握的 ,不但模仿难,记住也难 。不仅如此,中文及汉语还经常“言不由衷”,“答非所问”,乃至“王顾左右而言他” ,就是单个的汉字也经常“一字多义” 。更有甚者,很多在外国流行的所谓“中国箴言”,根本就不是来源于中文的 。另外,学习中文所需要的时间,如果用法文等印欧语言作比较的话,若要达到同等水平级别,则要花五倍的时间 。即使这样,学汉语而不学中文还是达不到“登堂入室”的,因为汉语中文的特点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而若是希望达到能读懂文字则需要学到2,400个汉字 ,汉字音节数的两倍。在学习这2,400个汉字期间,要尽快排除汉语拼音 ,就像在学习英文时最好少用或不用音标一样。这时候阅读中文了,特别是课本外的阅读,就不要在页边上用汉语拼音注音 。即使学会了那2,400个汉字,要达到真正叫作学会汉语,则日常词汇量也需要达到10,000至12,000左右 ,每个汉字平均出现五次。因此,只要开始学习汉语且需要学会,那就成了The learning of Chinese is a life sentence. ,穷其一生,不可停也。即使这样,五倍的时间,2,400个符号,还要附加一套汉语拼音,也就是这2,400个符号平均两个同音,还要掌握10,000至12,000个单词,平均五个同音,这,也不见得能学好汉语。
上述还仅仅是从文字的角度来考虑汉语,如果加上文化的因素,则更要深入探讨汉语作为语言,中文作为文字在汉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会28门语言的Nicholas Ostler[10],其研究语言发展史的作品中涉及了某些中文文化的根本特色。如,Ostler再次证实中文“形音”无关 ,而且,也谈及不能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 ,因其无法囊括所有的方言方音。同英文一样,侵略者的语言最终形成了中文的标准 ,而造新词却只能用原有的汉字 ,看来创新确实是困难的。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便于管理其语言文字的使用者 ,可以永久保有“中华特色” ,且由于历史上中国一直得天独厚,便自然有一种“泱泱大国”的优越感 。同Kane观察到的一样,中华文化强调文字,“书同文”,不重视口语 。目前大多数汉语为母语者为了学会英语,一种口语文化的语言,显得十分费劲的阴影,于此可见一斑。而为了管理好中文汉语的使用者,对待外语等等外来影响也好,对待中央皇权也好,采取的是同一种对策,Ostler直接引用了中文成语,叫做“偷梁换柱” ,曾几何时,也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将英文等原文的作品翻译成了中文,也是这种“偷梁换柱”的做法。这一点也照应了Kane所谈到的“言不由衷”,“答非所问”,乃至“王顾左右而言他”[8] 的现象。这些从母语本不是汉语的学者的严肃认真地认识到的汉语中文及其文化的特点,才是大多数决心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的母语原本是汉语的未来国际汉语教师们所应该认真考虑借鉴的。
(二)、 语言教与学的几个方面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说是有“三教”之分,即教师、教材、教法。而更为重要的,特别是在北美,则是“学生”,也即教师的对象,学的主体及材、法的使用者。不妨叫做“三教一学”。没有学生,其他三教形同虚设,等于无用。仅仅就学习语言来说,也有三个因素,即教语言、学语言、学成语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请问您会说几门语言?”,或者“请问您会活用几门语言?”都并非最重要,而最重要且有可能不浪费时间生命的则是“请问您会用几门语言活?[11] ”学了语言却不能用来活,也照样是形同虚设,等于无用,费劲白学。一直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四种语言技能,即读、写、说、听,也还需要从“活”的角度来重新思考。还有一个不但“造错”多于“造对”的方法,且大量地重复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包括技能,这就是翻译,也是值得考虑的范畴。下面本文分别阐述。
3. 教、学、成
教自然指教语同教文,这两者可以叫做“文白分野”,是大有不同的。有些教汉语的起步于汉语拼音,比如Yale大学,目前也有余威,还有些地区,地方,使用这种以汉语拼音,或者用一套拉丁字母拼写的汉字发音,来开始教汉语,而很长时间不考虑汉字,这是教汉语的一种极端表现。教中文则不得不使用汉字。国际汉语教师,不论是教语还是教文,如果以英语作例子,则有且只有两种教法,或者用汉教汉,或者用英教汉。前者是目标,后者只能是过渡,见下表。

用汉教汉

用汉教英

用英教汉

用英教英

1 目标()与过渡()

过渡的时间自然是越短越好,否则就非常容易出现后面谈到的,把汉语教成了英语。用英文的术语来说,就是不但language需要达到直接用原文、原语,metalanguage也同样需要达到直接用原文、原语,来教。
针对学也有同样的问题,见下表。

用汉学汉

用汉学英

用英学汉

用英学英

 2 目标()与过渡()

与“教”的道理相同,初学时可以用学生自己的母语母文来辅助,但是这个阶段也需要尽量缩短,从而达到直接用所要学的语言文字来学在学的语言文字。
最大的问题,如前所提及,在于学成了何种语言文字,见下表。

学汉成汉

?学汉成英

?学英成汉

学英成英

3 学正()与学反(?)

如果学生的母语母文是英语英文,则学习汉语中文时有且只有两个结果,虽然语文分家则可以算四个结果:把汉语学成汉语,把中文学成中文,把汉语学成英语,把中文学成英文。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听了汉语却只能用英语说出来听了什么,只能用英文写出来听了什么,读中文也同理,却不能用汉语说用中文写出来。学成汉语,学成中文如果叫做“学正”了的话,则把汉语学成英语,把中文学成英文就只能叫做“学反”了。正像有些在中国学习英语的学生能做到的那样:听了英语的讲课反而能用汉语总结得精确而用英语基本不会,读了英文的文章反而能用中文阐述得明白而用英文基本难写。如果排除剽窃的因素,这就是把英语英文“学反”了的典型例子。
国际汉语教师如果决心把汉语教会教好,帮助学生把汉语学会学好,达到学成汉语,学成中文,则自身最好能认识到自己如果已经或曾经把外语学反了,则要求学生学正就变得十分困难。自己都不会学正,拿什么去教学生学正呢?也就是说,不论是教,学,还是成,都要以“全汉”,“全中”为目标,才有希望。
4. 读、写、听说
语言学习的四种技能在实践中有个顺序的问题。自孩提时代学习使用母语,只能是听、说、读、写为序。但是,学会了阅读母文之后则阅读母文的能力逐渐高于听母语的能力。此时若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既然学会了阅读母文,第一语言,则学习第二语言很难从“听”外语开始,原因是听了也如听天书,听而不懂,重复听几十上百次同样听不懂。很多学过英语的都有这种经历:看英语电影听不懂却要阅读英文字幕才懂,甚至要阅读中文字幕才懂。严格地说,那不是“听懂”,而是“读懂”,不但没听懂外语,也没读懂外文!同时也说明,“读懂”绝对不等于“听懂”,在大脑里面,声音同符号二者走过的路经都不同[9]。由于“听懂”第二语言的能力或远远低于“听懂”母语的能力,或根本就听不懂,则在学了阅读母文之后最好自阅读外文开始学外文,其顺序一般可以是读、写、听说,特别是汉语中文这种“形意”结合紧密且同字母文字毫无渊源的语言,虽然有些初级起步以汉语拼音为主。比如介绍“人”,则先见字形,写同时也可以进行,听说虽然同时教,要达到能听懂包括“人”的句子却需要时间。甚至可以说,读写立时就可学会,虽然考虑汉字的笔画笔顺非常难,听说却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就是从“读”开始,也有一个“正路”与“反路”的问题,否则就容易“南辕北辙”,不知所以,见下表。

读汉想汉

?读汉想英

?读英想汉

读英想英

4正路()与反路(?)

阅读的是汉字,不论一个汉字还是一句中文,阅读了汉字则需要思考汉字,思维汉字,虽然非常初级的阶段只能思维学员的母语母文,如英语英文,但要尽快改为正路,听什么语就思维什么语,读什么文就思维什么文。阅读的既然是中文,则既不能思维英文,也不能用英文理解,盖因为用任何其他文字理解中文都不可能达到用中文本身理解中文的水平深度。当然,这在初级是做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有人尽早指出来,逐渐做到,且需要尽快做到。
阅读始,便可以同时学写了,但是,又出了一个“造对”还是“造错”的问题,见下表。

想汉写汉

? 想汉写英

? 想英写汉

想英写英

5造对()与造错 (?)

想母文却要写汉字,经常造错,虽然初级不可避免,但要尽快改正,达到想汉字写汉字的水准,才容易“造对”。由于汉字“形声”或者“形音”关系很难确定读音,特别是初学者,则学习了读、写的同时,需要尽快建立“形声”或者“形音”关系,也就是把“形”变成“声音”达到能听、能说。这又有了新的关系,见下表。

听汉思汉

? 听汉思英

? 听英思汉

听英思英

 6正路()与反路(?)

初学时听了汉语只能思考母语母文,但这种方法是“反路”,要努力达到听了汉语思维汉语的水平,才能把汉语学成汉语,否则就容易学成了母语母文了。听了汉语的理解,也只能依靠汉语来达到理解汉语的水平同深度,依靠其他语言来理解汉语仍然不足。而要想说好汉语,则需要另一种思考,见下表。

思汉说汉

? 思汉说英

?思英说汉

思英说英

 7造对()与造错 (?)

听了汉语,读了汉字,就要用听会的,读会的来思维,来思考,则说出来的汉语才有可能对,有可能好。思维对则口语听力对,思维好则口语听力好,除非有其他原因。否则又成了“造错”多于“造对”的方法了。
最好的语言学习应该做到六个字,思、说、写、听、读、梦,不依赖母语母文,就可以了。
5. 翻译
语法翻译教学法,尽管作为一种方法,已经没有什么大力研究,大量推广的作为了,但是,翻译作为语言教学当中的一种手段,仍然在很多地方使用。那么,翻译在语言教学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在文献中还没有非常清楚的分析。前文谈到,很多英文的阅读者在读完了英文之后,居然只能用母语陈述阅读的内容,却不会用英语陈述,这表明,原文被读成了母语。这种结果,这种现象,不需要任何研究,就可以下结论说,这是由于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加入了心译,或者叫做脑译,的步骤,阅读的是原文,读成的却不是原文,而变成了母语了。如果只有两门语言文字,应该有且只有四种结果,而且,还远远达不到翻译的级别,只能算作一种解释,见下表。

听汉说英

听汉写英

读中说英

读中写英

8输入输出不一致

这种现象只能在非常初级的时候,或者对于一些原本就不希望学会汉语中文的学员,而只是要听懂汉语,读懂中文,而且是用英语听懂汉语,用英文读懂中文的那些学员,才能用这种方法。这是一种把外语学成母语,把外文学成母文的方法。最好不要尝试。因为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出来的到底是不是剽窃,很难分析证明的。
最后,不妨考虑一下翻译到底对语言学习起了什么作用,以汉、英为例,见下表。

Spoken

Written

C

E

C

E

L

C

听汉说英

(口译)

听汉写英

(混译)

E

听英说汉

(口译)

听英写汉

 (混译)

R

C

读汉说英

(混译)

读汉写英

 (笔译)

E

读英说汉

(混译)

读英写汉

(笔译)

 9翻译八技,不翻译仅需四技,足见翻译难。

只有两门语言,两种文字,两个方向,则翻译一共需要八种技能,或者叫做八种子技能,才能做到全面的翻译。其中,纯口译两种子技能,文盲失明者也可以胜任;纯笔译两种子技能,失聪失声者也能胜任。还有四种子技能可以叫做“混译”,就是“口笔混合”,或者叫做“文白混译”。这四种混译是比较难的。而表中的两个红色矩形框则分别表示学习汉语中文,或者学习英语英文,达到纯粹用原语原文来学,则只需要四种技能,自然要比翻译容易得多。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翻译如果没有翻译出新信息的话就只能是重复学习,也就是母语母文已知的却还要用外语外文学至少一次,且多数情况下,只有在翻译成了母语母文之后才恍然大悟,却原来在母语母文中早就知道啊!这就不仅仅是时间的浪费,同样的内容技能分别用至少两门语言两种文字来重复学习,简直就是生命的浪费了[12]。
三、 结论Conclusion
国际汉语教师如果希望真正教明白汉语中文,则需要在理念上认识到字母文字的使用者学习汉语的难点,且最好直接用学员的母语母文来理解汉语中文,甚至用学员的母语母文来重新学习汉语中文,也就是本文提出的DeLearn,U-Turn,ReLearn,来认识汉语中文的难点。这些难点对于汉语为母语者来说,往往习以为常,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仅如此,还需要认识到作用于两门语言间的各种关系同影响,特别是负面的,反向的,影响。否则,就很容易犯“南辕北辙”的错误,走上反路,学反了,教反了,乃至造错多于造对,不仅重复学习,甚至多次重复学习错误,更有甚者,就是通过只有重复学习才能做到的翻译来浪费时间兼浪费生命了[12]。
参考书目REFERENCES
[1] MACGILLIVRAY A. A Brief History of Globalization [M]. London, UK: Constable & Robinson, 2006.
[2] LIN林语堂 Y. 当代汉英辞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 [M]. 中国香港Hong Kong, China: 香港中文大学辞典部, 1972.
[3] GOODMAN K S, WANG S, IVENTOSCH M S, et al. Reading in Asian Languages: Making Sense of Written Texts in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M].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12: xiii, 279 p.
[4] HUNG Y-N. How a Morphosyllabic Writing System Works in Chinese [M]//GOODMAN K S, WANG S, IVENTOSCH M S, et al. Reading in Asian Languages: Making Sense of Written Texts in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12: 16-31.
[5] WANG S. Chinese Writing Reform: A Socio-Psycholinguyistic Perspective [M]//GOODMAN K S, WANG S, IVENTOSCH M S, et al. Reading in Asian Languages: Making Sense of Written Texts in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12: 45-67.
[6] EDITORIAL COMMITTEE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Sinica [M]. 中国上海Shanghai, China: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Encyclopaedia Sinica, Inc., 1985.
[7] LEE L-J. Understanding and Facilitating Literacy Developoment Among Young Chinese Speaking Children [M]//GOODMAN K S, WANG S, IVENTOSCH M S, et al. Reading in Asian Languages: Making Sense of Written Texts in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12: 193-210.
[8] KANE D. The Chinese Language: Its History and Current Usage [M]. North Clarendon, VT: Tuttle Publishing, 2006.
[9] DEHAENE S. Reading in the Brain: the Science and Evolution of a Human Invention [M]. New York, NY: Viking, 2009.
[10] OSTLER N. Empires of the Word: a Language History of the World [M]. 1st American ed.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05.
[11] ERARD M. Babel No More: The Search for the World's Most Extraordinary Language Learners [M]. 1st Free Press hardcover ed. New York: Free Press 2012.
[12] COLOMER J M. To Translate or to Learn Languages? An Evaluation of Social Efficienc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996, 121(181-97.


投稿注释
本篇为‘学好一语,用好一文A Speech Well Done, Friends We All Won’系列之一。

[1] [I]nappropriate or erroneous adaptation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 concept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 xii

[2] [T]he calligraphy does not add legibility or make the characters more readable. p. 7

[3] [W]e had subjects who could read and understand English print but lacked sufficient control of oral English to discuss what they read in English, although they could discuss what they read in their first language. p. 8

[4] [T]here is no direct sound-spelling correspondence in written Chinese. p. 197

[5] English alphabetic writing makes it easier for its readers to sound out words they do not understand, but Chinese writing makes it easier for its readers to understand words they cannot pronounce. p. 29

[6] there are only 1,239 syllables (410 if one discounts tonal changes), p. 35

[7] Chinese tones are the budbear of every learner’s life. p. 150

[8] They [tones] are hard to imitate and hard to remember. p. 28

[9] [W]ords do not always mean what they appear to mean if taken literally. p. 157

[10] [A] character often has so many “meanings.” p. 34

[11] Most of the “Chinese proverbs” most commonly quoted in the West, such as “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 are not Chinese proverbs at all. p. 172

[12] Chinese took five times longer to reach a certain level of competence than say, French or other western European languages. p. 19

[13] [Y]ou can get to a certain level of competence in spoken Chinese without learning the written language, but you cannot get much beyond that level of competence. p. 25

[14] To cover 99% of a text, you will need just 2,400 characters. p. 54

[15] [Y]ou should try to wean yourself off pinyin as your familiarity with characters increases. p. 58 [italics original]

[16] There is no point scribbling … the pronunciation in pinyin in the margins of a text you are reading. p. 58 [italics original]

[17] As in other languages, most native speakers would use about 10,000-12,000 words for everyday use. p. 67

[18] p. 77

[19] The indirectness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inese script and its pronunciation, p. 136

[20] No alphabetic script, based perforce on the sounds of a language, could now be so conveniently neutral in terms of all the different Chinese dialects, unless perhaps it were designed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with a knowledge of all varieties of Chinese. p. 157

[21] It was into the north that the invaders came, and the Chinese spoken in the north went on to become the standard language for the country. p. 144

[22] Usually building on existing simple Chinese words but combining them in new ways. p. 159

[23] To attempt always to keep them under domestic control. p. 159

[24] China remains Chinese. p. 170

[25] With their neighbours so in awe of them, it must have been hard for the Chinese to see their superiority as anything but a universal, objective fact. p. 163

[26] The syllabus was almost entirely literary, p. 169

[27] To unse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 171….It also leads us to the current Chinese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 from the Western world. Bizarrely, but revealingly, China is again adopting this traditional strategy. p. 171….偷梁换柱 p. 171

[28] [W]ords do not always mean what they appear to mean if taken literally. p. 157

[29] In how many languages do you live? p. 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9060-581385.html

上一篇:为什么非要翻译?—想学英语,想不学英语,还是不想大家学英语?
下一篇:英译英,汉译汉:难道没有这种事情吗?
收藏 IP: 68.117.178.*| 热度|

5 武夷山 屈林 李彦武 齐伟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