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xia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xia2011

博文

如何理解中医的“心主神思”

已有 4075 次阅读 2012-5-31 18:2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医, 如何

中医说的的心、肝、肺都说的都是藏象系统。心可看作“心模型”。理解这个东西并不难,只要弄清楚中医的方法论就可以。

中西医是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主要的区别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不同。中医按照“生成论”构建了自己的体系,西医则主要用“构成论”来说明一切问题。

因此,西医通过对大脑结构的研究,认为大脑是人体最高的调控机构,大脑皮层与皮层下各级神经核、神经纤维组成神经系统,不仅主管人体的感觉、意识、思维、运动,而且对于呼吸、心跳、激素调节、内分泌代谢都有制约作用,是人体的最高主宰。

中医则按照“天地生万物”的生成论,把人体的五脏与四季、五方相联系,认为五脏之中既有周而复始的一年四季,也有东西南北中五方,整个宇宙时空都浓缩在人的体内,人是一个“袖珍的小天地”,五脏是人的中枢。中医认为,不仅气血生成与运行,饮食津液的输布与化生离不开五脏,人的精神思维情绪也由五脏所主宰,五官的感觉不属于神经系统用,而是由五脏分别管理,眼属肝,耳归肾,鼻从肺,口隶脾,舌为心之苗。

中医认为,五脏不仅管理了西医所说的感觉,而且还把西医认为运动由神经系统所管的事情,分别归属于五脏,认为一个人如果要运动,必须气到、血通、筋柔、骨强、津液润泽才能完成,而这一切都必须由五脏整体参与,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因此,中医认为五脏也是运动的主宰,而不是大脑皮层主运动。即使是动一个小脚趾头,没有五脏的主宰,没有皮脉筋骨肉的整体参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可以说,凡是有皮脉筋骨肉的地方,都是五脏的管辖范围,都有五脏的影响存在。五脏也是精神的主宰,被称为“五神脏”,因此,即使是小脚趾头上也有神明存在,“十指连心”,每个指头都关系到人体的喜怒哀乐,人体是形神一体之人。

人生于天地之间,与一切生命一样,都必须与周围环境高度和谐,才能融入环境,可持续地发展壮大,否则就不能延续种族,必将走向灭绝。

恐龙不可能延续到现在,人也不可能出现在恐龙时代。

生命是整体诞生的,不是分步合成的;生命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工制造的。每个生命诞生之后,即使是单一一个细胞,也必须有升降出入的代谢过程,必须全方位应对周围环境。也就是说,单细胞的生命,也必须有某种程度的“感觉”、“运动”、“繁殖”能力,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它是一个“全能细胞”。

有性繁殖的生物诞生之后,“全能的单细胞”生物不存在了,“独阳不生,孤阴不长”,这就使“全能细胞”减少了一半的生育繁殖功能。生物有了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之后,细胞的各项功能逐渐“专业化”,不再具有单细胞生物的“全功能”。因此说,生命体结构越多,各分类细胞占有的“全功能”份额越少。

生命体的结构是根据功能需要而逐渐进化(分化)出来的,不是先突变出一个结构,然后再派生出相应的功能。因此,生成论可以包容构成论,不能用非生命物体的“结构决定功能”简单地进行对号入座。没有翅膀不能飞翔,这是正确的命题,但是,有了翅膀也不一定就能飞翔,不仅幼鸟不能飞,病鸟、死鸟有翅膀也不能飞。飞翔绝对不仅仅是翅膀的功能,而是整体配合的结果。

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受整体制约,一旦失去制约就容易变成恶性增殖的细胞。人体的各项功能,也都是整体配合的结果,而不是各个结构自己完成的。人体的“系统功能”都是在不同“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完成的。水液的代谢,关系到肺脾肾几个脏腑;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脾胃肠道肝胆的配合。其实,脏腑结构也不是由单一类细胞组成的,而是不同细胞互相组合起来形成的结构,严格地说是一个“不同细胞与间质的结构关系集合”,是互相整体分工配合的结果。

人体的经络现象,离不开皮肤神经肌肉血管骨关节的基础支撑,更离不开脏腑气血的整体协调,不是哪一个具体结构的功能。中医经络学说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人体的整体性,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说的五脏,不仅具有空间位置的上中下三焦理想状态,而且是缺一不可的多元共存体系,就好像一年之中必须有四季,也好像植物必须有根皮茎叶花果那样,是一个标准化的整体时空模型。因此,即使是西医把人体的脾脏切除了,中医辨证的时候也必须依赖“模型脾”的作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脾不是可有可无的内脏,中医不能没有脾,不能没有“先后天”的互补关系。这是中医特色决定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6601-577094.html


下一篇:对于中成药,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
收藏 IP: 218.24.137.*| 热度|

3 施泽明 王号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