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xs5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lxs518

博文

认知!

已有 4610 次阅读 2012-9-8 17:4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office, black, xml

认知!

——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想开去

·苏轼·《题西林壁》的这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多面性和其出示给不同角度的境界与现象。而接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颇有“当局者迷”的喆理。说明一个人要完全客观地认知评价(对人、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包括自已和所遇之人事物,确也绝非轻而易举之事。

认知评价是个体将接受来的情绪应激源的剌激转变为输出的情绪应激反应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对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对自已可能的危害、自已应对的能力与胜算作出的评估。这一过程发生在感知事物之后,而又在情绪应激反应之前,所以认为它属于应激的中介机制1.50.

认知评价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利害关系的评价,分别为无关的、积极的、消极的。消极的察觉又分为损失(现实丧失,消极最重,而亦可有“塞翁失马”式的寄慰)、威胁(预期损害,其偏差或后续变数都较大)和挑战(依次递减消极,甚至转向积极)。Mahl以胃酸度作应激指标观察入学考试学生,将考试视为威胁的6人胃酸度明显增高,对考试不认为有威胁的2人胃酸则无明显增高;第二步是应对能力评价,即处理应激情境引起反应的潜在对策与效应。这一步的过程不仅发生在应激开始前,也经常发生在应激事件的整个过程中,而且评估的性质也会发生改变,并导致行为的改变。如果判断出应对能力强于应激情境则应激反应弱,反之则强。如果对自已拥有的应激能力充满信心,就不会发生负性的应激反应,甚至转而享受应激。1.50.

对于同一情绪应激源,有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评价,这取决于个体的认知及应对能力。这些又受其个性、意识倾向性自我观念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生活经历人生经验等的影响1.50.。如同样丢掉一物品,一人伤心不已而另一人却无所谓;同样受上司一个批评,一人苦恼不已而另一人却不以为然;同样参与一场战斗,从未参战的人就比经常参战的人的应激反应强烈得多。

应激之父塞里认为: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许多事物本身是中性的,它们之所以引起情绪应激反应,是因为人对它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即使是消极情境,如果采取偏积极的认知评价,也可能减少自已的消极应激反应。积极应激评价可以适度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调动积极的情绪反应,集中注意和积极思维,并根据客观现实调整需要和动机,以及反过来有助于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评价和应对能力的发挥。消极应激评价则引起过度唤醒(焦虑),过度的情绪唤醒(激动)或低落(抑郁),使认知能力降低,自我概念模糊,妨碍正确判断的做出和积极应对的选择。50.

有研究表明,情绪应激反应可有认知能力下降的内容,如“灾难化”就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性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过份负面的认知评价,过度强调负性事件的潜在后果。例如考试焦虑的学生,常常过低估计自已的成绩,并且由于过分担心失败导致失败的发生,这说明了应激对人的正常思维逻辑的干扰和损害50.

应激的认知反应通常的表现为50.

⒈ 注意力不集中

⒉ 因激动而紧张,导致活动过度

⒊ 记忆、思维及想象力的减退

⒋ 心理防御的表现(这有点也好,但切勿太过):

⑴ 否认,对已发生而不愿接受的悲伤的、痛苦的或难堪的事实加以否认,借以缓解突然来临的打击,以减轻或避心理上的负担,避免崩溃。如亲人突然亡故的消息,开始常予以否认,拒绝接受残酷的现实。

⑵ 潜移(压抑),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等,在被意识认知之前,便压抑到潜意识领域,以保持心境的安宁。这种“遗忘”是一种长期的压抑,它并未真正消失,对人的心理健康是很有害的。

投射(推委),将自已所不喜欢和不能接受的而又确实存在某些性格、态度、观念或欲望转移到他人身上,以掩盖自已不受欢迎的特征。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合理化(文饰),“阿Q精神”、“知觉常乐”、“破财免灾”、“比下有余”、酸葡萄心理。当挫折、难及、违规时,杜撰出各种能认可的理由为自已辩护、开脱,以免不快和失望。

转移(迁怒于人),自已对某对象的情绪、欲望和态度连自已的理智都无法接受,便通过潜意识转移到另一比较可靠替身者的身上,“安全地”发泄内心的不快。

应激所致的认知障碍2.,既可以由急性强烈的情绪应激性激引起,如急性反应性精神病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可以由长期的温和应激性持续剌激引起,如抑郁情绪应激失调;还可以由长期大量使用或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引起,如类固醇精神病;甚至由“泡网游”引起的也日渐增多,北师大曹卫东教授说:“在网络连续溜跶一星期,就会变得迟钝,弱智化。”笔者所见,泡网成瘾者的特征表现就是本来是个精明的人,却对自已的问题或处事“知道而不真的明白”,造成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活动中的行为都逐步不该是而确实是的低能或荒唐趋向。这是目前很值得注意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因为上述病因诱导了右侧大脑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损伤右眶额皮层者,使得来自右大脑感知了九个方面信息的思维和决策,不能及时有效地翻译成为相应的行为反应。所幸的是,这种奇特而隐忧的病象,在及早去除(或戒除)病因和适当治疗后,彻底康复并不太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6024-610529.html

上一篇:抽动!
下一篇:明白!
收藏 IP: 58.251.1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