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所里研究生部来催促,给研究生们调整奖学金的上报表格到了deadline。
按照所里政策,此次研究生助学金的调整,博士研究生可达到2000多元/月,硕士研究生也可达到(或接近)1500元/月,增量由所研究生部和导师的科研经费以各半支付。按照沈阳地区的物价指数,经过调整后,应该说可以使学生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作为教育和科研单位,提高学生们奖学金的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尽可能)优秀的学生。高质量的学生是确保完成高水平研究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世界上许多名牌大学都是通过颇有诱惑力的高额奖学金来吸引优秀青年才俊的。我们时常说“人才”重要,其实“人才”绝不仅仅是教授,自然也应该包括学生和技术人员。每一位导师都希望能够招收到“好”学生。导师们(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在一起的许多话题,都是关于如何才能够招收到好的学生,也都为招不到好学生而苦恼、叹息。“好学生”是导师顺利完成研究任务,乃至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在当前“严进宽出”的大环境下,作为导师,最大的郁闷就是,来了个“差”学生,砸在手里,既不易淘汰出局,又达不到学位要求,毕不了业。这样的学生不仅白白浪费了资源(包括助学金、实验经费、办公条件、他人求学的机会等),而且甚至还会对整个研究团队的管理、学风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既然这样的人都可以混到学位,其他的人就会以此为标准,攀比效仿,导致学术和教育标准的滑坡。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导师的许多想法(idea),就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太差或者主观上不去努力,而未能够实现,或者是做慢了,被别人抢了先手,失去了发表的优先权,留下的只能是遗憾。
按照所里的政策,奖学金的额度只是一个范围,具体每个学生的金额由导师根据学生们的“performance”和自己研究经费的承受能力来决定。如果某个学生认为自己的“待遇”“低”了,我看首先应该是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问题,反思一下自己对导师的研究团队究竟做了什么贡献?
由导师研究经费中支付的奖学金被称为“研究助理津贴”(老美那里叫RA)。按道理,它的意思是,学生们通过协助导师完成科研项目,付出必要的劳动,而由此获得这样的资助。学生们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工作环节,从导师那里接受到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学生们应该清楚,如果你不能完成导师交付予你的工作,对导师的团队没有贡献,导师少支付甚至停掉这部分资助在逻辑上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作为成年人,学生们应该懂得并且学会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导师的科研经费是经过激烈的竞争获得的,一位职业化的研究员(教授),他必须负责任地完成资助单位赋予他的任务,而没有任何理由将科研经费随便地浪费掉。
对于学生们来说,奖学金所能够提供的只能是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学生们基本上“衣食无忧”,在经济上不再去依靠父母、亲人,专心于当前的学业,尽早地完成所需的专业训练,拥有职业技能的资质,尽早地走向社会,自立于社会,回报父母、亲人,服务于社会(更高的境界是报效国家)。眼前的奖学金决不是也不可能满足超前的消费要求。
相关链接:
罗中立作品《父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34-304613.html
上一篇:
材料科学家Subra Suresh将出任美国基金会(NSF)主任下一篇:
博士论文:老生常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