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是教育的灵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c 原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教授,著有《创造思维》等书。

博文

深入地科学博论

已有 1767 次阅读 2019-6-17 06:1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转载]致冯向军同志(转载)

已有 126 次阅读 2019-6-16 21:54 |个人分类:决定性概率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致冯向军同志

已有 410 次阅读 2019-6-2 12: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推荐到群组  

向军同志:看了你关于任何特殊规律的一个被人们熟视无睹的普遍或一般性原理的博文之后,对你提出的<关于决定性事件的概率论>有了一点初步了解。由于我垂垂老矣,无论精力、脑力、视力都已严重衰退,因此,恐怕我一时还很难消化或真正理解你的理论。但给我的印象是;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和思想活跃的人。我想,只要踏实认真地做学问,一定会有所成就。祝你的新理论在不断的完善中能逐渐被更多的人理解和运用,并为推动我国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我一直认为自然科学中的一切事件都应该是有规律的,当与之相应的约束条件被确定之后,每个事件的结果都应该是确定的。但是,由于人们不可能对每一事件在相应约束条件下的发展规律都了解并完全掌握,因此才使得作为推断事件最终可能结果的概率论方法应运而生。概率论能帮助人们在并不完全掌握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分析出事件最终的可能状态。但大概率事件,并不等于就是必然事件,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

以抛硬币落地之后究竟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这个随机事件为例,虽然看似偶然,其实当抛出硬币的力度、硬币坠落的路径及高度、周围的风向、地面的硬度、弹性……等一系列影响硬币究竟是哪面朝上的诸因素都已完全知晓,并且分析硬币整个运动过程的控制方程也已被建立,则硬币落地之后究竟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的问题,就应该是一个可以精准确定的必然事件而非随机事件了。因此我认为:概率论只是人们在还没有能力确定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必然性事件的情况下,帮助人们能够作出可能更符合必然性结论的一种辅助性工具。

至于社会科学,它是比自然科学更加变幻莫测的高深学问,因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规律,但”却是最难被掌握其思想及其行动规律的群体,因此,要想为自然科学规律和社会科学规律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目前大概还是很难办到。

虽然说哲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但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究竟谁对谁错的问题,已经争论了两千年以上,至今应该说还是没争清楚。前不久在网上看到施一公院士的一番高论,似乎按他的理解,鬼神都是有可能存在的(不是原话,大意如此)。这表明至少是现在人们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还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距离可以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规律建立起一个统一理论框架的目标,大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

以上浅见,望你及其他有兴趣的读者予以指正。

祝好。

                                               

                                       周筑宝62日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筑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5154-1182598.html 

上一篇:对张学文教授两篇评论文章所提问题的思考

收藏分享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石晓燕 冯向军

推荐到博客首页

发表评论评论 (2 个评论)

  • 回复 |赞[1]冯向军   2019-6-14 13:59


  • 谢谢周教授的专题博文。
    1. 赞同您的观点:自然科学中的一切事件都应该是有规律的,当与之相应的约束条件被确定之后,每个事件的结果都应该是确定的。
    佛家有:缘起性空 之说。这其中,缘起的缘就是约束条件,性空即是万事万物的最普遍的规律。您的说法符合这个大道理。
    2. 同意您的观点:大概率事件,并不等于就是必然事件。但是,在下在数学上严格证明了,对于一切可以由拉格朗日乘数法来求解的分布,为了服从统计力学的根本因果律,凡是发生了的,一定是狭义发生概率最大的,不是狭义发生概率最大的,都不可能发生。

  • 周筑宝 回复 冯向军 : 同意你关于"凡是发生了的,一定是狭义发生概率最大的"观点。我认为你应该坚持研究下去,祝你成功。

    2019-6-14 17:161 楼(回复楼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向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968-1185349.html 

上一篇:华康金文字体科学治印:《一日之迹》---敬和汪老

转载感言:



两位学者对认识问题如此深入地交流研讨,



作为一位资深长者



对年轻人又是如此谦虚与坦诚,言不虚发,





教授更是朝气蓬勃,



不断拓展思路,畅谈精粹。



这种做学问、写博客的精气神,实在令人起




敬!





我点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22-1185368.html

上一篇:新中国画笔记
下一篇:初入末位,记以纪念
收藏 IP: 59.109.179.*| 热度|

2 张学文 冯向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