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研一新生
2022年6月23日,科学网组织了一次“关于研究生们如何才能做到与导师和谐相处?”的线上采访,显示问题452个(有重复),五花八门,各种各样。回顾我自己2000年读硕士,2003年去北京读博士,2008年开始指导硕士生,2017年开始指导博士生的经历,尤其是换位思考后的一些想法,跟今年入学的同学交流下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
立德树人,选一名好导师。导师的人品重要还是学术能力更重要?业务型导师好,还是带行政职务的导师好?立德树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都应该有高尚的人品。但社会是复杂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上海一个小区就发现了86种野草,所以现实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导师,好人品坏脾气,爱实验爱理论,放养型催促型等等。研究生选择导师当然要以人品为第一位,这样永远学到的都是真术,不掺杂巫术。至于选择业务型导师还是带行政职务的导师,当然是前者。结合自身,自从有了行政职务后,连续几年我的述职报告都写道“作为双肩挑干部,学术关注过少,对研究生的指导偏少,经常感觉对不住学生”。研究生的根本要务是科学研究,所以学真本领最重要。
提前“演练”,学会和增强沟通交流能力。很多研究生“害怕见导师”,感觉导师不喜欢我,给导师消息没反馈,这些可能是不同阶段的研究生都有的感触。例如我当年读研也怕见导师,而现在则怕见校长,同样能感受到学生怕见导师这系列心情。在国外曾经听到一个名词:Ph.D Father,博导号称博士的父亲,父母我们总要见,就算有矛盾也要交流,导师也就如同学术父母,可能怕见,但是也必须见,要主动克服怕见导师的心理,学会和导师定期沟通交流。怎么克服?关注最本质的问题,例如我找导师要谈什么,提前构思谋划好,如果是交流学术,把逻辑想清楚,123分别说啥,什么问题,怎么分析,候选方案,大概怎么说,写个大纲,如同老师讲课花长时间备课一样,院士报奖答辩也照样演练20边,只要备好“课”,和导师的交流一定会非常愉快,如果有争论,也仅仅是学术的争论。学术是可以争论的,不是不可以,只要有争论就一定会有收获。相信绝大多数导师都和蔼可亲,也许有导师喜欢批评学生。但是大家肯定知道,有多少父母甚至都打孩子,老了老了可能还数落孩子。也许打是亲骂是爱,相信绝大多数导师都是为了学生好,只不过说话方式和方法欠妥而已。
学会请教师兄师姐。你会做馒头么?尽管简单,也有上千年,但研究生们估计大多都不会,如果想学,我们需要问长辈。科研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疑问,这时师兄师姐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师兄师姐是研一新生刚进入实验室的引路人,实验室安全规范、仪器使用方法、工作小窍门等都需要请教他们。此外,初学者在实验和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极有可能师兄师姐也遇到过,如果此时请教他们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请教已经毕业的同门,请教其他老师,采百家之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乃至在家里,交流都是必须的,否则家庭也不会稳定。如果遇到放养型导师,学生要主动找导师汇报,如果碰到导师没反馈,学生应该隔几天催一次,不要怕把导师催烦了。总之要保持日常的沟通交流,否则你的科研必将走上弯路。当然,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些人自来熟,见了导师也是自来熟,那也是一种超能力。
养成良好的研究性阅读习惯。研究生顾名思义,需要研究,超越了本科生书本的学习。做什么研究?很多同学反映,老师给了个题目,却给不了啥指导,怎么办?曾经和一位发表过NS的青年校友交流,该青年学者说:做基础研究要把文献调研清楚,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早的、晚的、中文、外文文献都要看,眼睛向书,扑下身子看,不能搞作秀式、蜻蜓点水式看文献,要系统性看,做好笔记,眼到心到,要找到课题的真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然后开始研究。我们要多问问自己,是否掌握了上下五千年的文献?只有把文献搞清楚了,我们才有可能研究到真问题,否则就是在实验室就某一篇论文的试错和重复而已,最后可能也凭运气发了“高水平”论文,但本质并没有创新,天下最容易的事莫过于发论文,现在哪个学生毕业没论文!所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点不假!通过研究性阅读,你一定可以成为专家,你的专业知识也将超越导师。未来不是导师指导你,而是你指导导师,那导师的作用在哪里?导师也是这么过来的,更重要的是,导师把握方向的能力、纠偏的能力是你目前还不具备的。所以不要怕导师指导不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研究生要学会自学、研讨性学习、小组性学习。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例如英文笑话梗在哪里?可知道?难!读文献一样,入门从母语开始,掌握基本概念,例如看看硕博论文或者综述性文章,增加对课题的了解,但不能仅仅拘泥于一般性文章,循序渐进,一定要过渡到阅读高水平前沿论文。
养成良好的分析总结的习惯。上高中的时候,历史老师说过,大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每晚躺床上把今天学的历史用脑子过一遍。换句话说就是每日三省吾身,这些都讲的是要温故总结,就是从千千万万的文献中,我们要学会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去芜存精。而不是今天开个会讨论的很激烈,但开完会就夹个包走了,下次开会继续讨论,中间不管不问。做科研有时候需要冥想,就是总结,采用思辨的总结,总结文献,总结实验,并且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日积月累就可以不断的丰富和壮大,最后成为一个强大的研究生。
学会凝练出真问题。这是很多研究生新同学的困惑,本科都在上课,实验也大多是验证,没做过未知的实验。研究生期间,老师给了个课题,也经常不管,不知道咋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呢?无非两条,面向基础领域的全面文献调研和面向现场需求的工程调研。如果是文献调研,前面说过,多读文献,总结分析文献,用历史观、大局观、系统性的研究文献,例如按照工艺、组织、性能分类做笔记,寻找文献中共同的难点、痛点,寻找最优解;如果是工程调研,需要深入工厂、深入一线,吃住在一线的调研,跑n家工厂进行调研,否则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a工厂解决而b工厂不知道的问题,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但从问题本身来说并没有创新。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基础要求,就是读书,读专著,论文都是碎片化的知识,有时候分不清信息的早晚,而书是系统性的知识汇聚。例如做高温涂层,首先要找一两本关于高温抗氧化的书读读,把一些基本的概念搞清楚,读懂,读透,否则你惊喜的新发现可能是20年前的古董。
不断提升科研的兴趣点。科研有时候真的很枯燥,也可能是屡战屡败,一直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其实企业也一样,开发一个产品,可能要经历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才会有启发,也可能依旧摸不到头绪,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也失败了上千次。包括考试,我们也总会有错题,所以失败乃兵家常事,但是面对失败,是自暴自弃,还是重整旗鼓再出发?是就此躺平还是继续奋斗?所有走得远的人都需要韧性,但是单纯的一味的韧性并不符合一般的人性规律,那就需要主动找科研的兴趣,找到其中的亮点,找到自己的价值,学会自我欣赏,欣赏自己的实验、欣赏自己的设计,欣赏自己的创作,不再把科研当做是一件苦差事。从中找乐子,哪怕是自娱自乐,从而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也许很快就拨云见日,另有一番风景。从长远来看,良好的心态对于人生非常有意义。
如果老师安排的课题不感兴趣的怎么办?那学生又知道自己对啥感兴趣?为了自己的兴趣做了哪些积累?对于自己的兴趣做了哪些符合科学逻辑的推理?如果没有,也就是如果无法说服老师,那就好好的把握现在吧,至少老师可以给你指导,否则指导的人都没有,将来可能会更没兴趣。
科研要有目标。本科生入学有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大一开始填写,每学期修正一次,研究生呢?也需要科研规划、职业规划、三年目标和短期目标、近期目标,形成一个计划表,形成什么成果,获得什么证书。当完成每一个目标时人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如果再辅以适当的自我奖励和激励,必能提供科研的动力,保持一个积极的状态。
调整心态,懂得平衡科研与生活。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研究生期间同样也是如此,有趣的生活会抚平科研枯燥的心。懂得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是一个优质研究生生涯的必要条件。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是一个信息交互的社会,网络上经常会看到不同的人分享着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拍成段子共享,不仅引起了一堆人的共鸣,还可以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小募的研究生日志”“迂磨二公子”等网络博主,就是将自己科研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拍成视频,分享到了网上,收获了一堆粉丝;短视频招生近期也很火。难道只有他们的研究生生涯是如此丰富多彩,如此有趣吗?当然不是,正是他们懂得了平衡科研和生活,才会有如此让人羡慕的研究生生活。因此,研究生要学会平衡科研与生活,学会寻找生活中的趣事,而不是只看到那些枯燥和乏味。科研与兴趣并不冲突,例如“烦重”的组会结束,几个人聚个餐;实验失败,踢个球发泄一下;被导师批评后,拍个视频自嘲一下;完成一个目标后,吃好吃的,睡个懒觉或者购买喜欢的东西,etc。一个有趣的生活会抚平科研上枯燥的心,一个成功的科研会带来一个愉悦的心情,科研不是让你放弃自己的生活,放弃自己的爱好,而是要学会去平衡他们。
从本科生考试模式到研究生创造模式的转变,势必会增添一些压力。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才会愉快地科研和生活。做实验、写论文,没有一帆风顺的事,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来应对种种不测。有些同学时常会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这时候遇到导师的批评,更是emo。在遇到老师的批评时,首先问问自己最近这段时间是不是躺平;如果确实做了一些工作,说明老师并不是认为你能力不行,而是觉得你会做的更好。多多提升自己的技能,久而久之才能成就强大的自己。
正确认识各自的身份。社会上流行说导师是自己的老板,大BOSS。不知道啥原因,本来好好的师生关系,被媒体给念歪了。这个说法国外就有,所以应该不是国内原创。实际上父母也是孩子的老板,三孩放开了,孩儿多了,怎么分配资源,也不就父母说了算!老板并不是敲诈勒索,否则民营企业家也当不了劳模。导师和学生是雇佣关系么?主要是师徒关系,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导师教给学生知识,提供资源,学生创造新知,产生成果,共同推动创新和发展。师生是雇佣关系?例如很多论文工厂,就是付费雇佣做实验、写论文。假如师生是雇佣关系,学生觉得自己就只值导师发的那丁点劳务费么?显然不是,否则学生早拍屁股走人了。学生为什么留着?学生希望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能更好的充实自己。当然,这里需要提醒,师生主要是学术关系在维持,尽量不要做和学术无关的事情。导师和学生都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学生是来学知识的,不是给导师搞推广的,导师是要传道授业解惑的,不要总是让学生跑腿办私事。师生之间有友情,但最根本的是师生情、学术情。
坚持锻炼,保持强健的体魄。没有健康的身体,从事科研工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作为研究生经常在工位一坐一天,整天面对电脑更要注意身体健康,加强体育锻炼。锻炼身体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感谢广大网友的问题;感谢我的学生徐成义、李澳宇、官泓睿的补充完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