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彬个人博客---图示思维规则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bhuang5907 个人主页:http://chem.xmu.edu.cn/teacher.asp?id=234

博文

如何明确概念?

已有 5150 次阅读 2013-7-28 15:3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如何

从小到大,政府都要求我们不能乱丢废旧电池,但从来没有教我们该丢哪里。

从小到大,老师都教导我们要明确概念,可从来没有教我们如何明确概念。

如何明确概念?这里谈谈。


 今天读到一篇科学哲学的文章,见他文章没有明确给“科学”下过定义,于是请求作者给“科学”下一个有别于哲学的定义,用属加种差定义就行。

 作者给的回复:“科学在发展之中,不同时期的科学会有相当大的差别,因而说起来可能很难会得到认同:科学是历史范畴!也就是说,不同时期会有对于科学的不同定义。此处暂且这么说:科学由两部分组成:知识体系,以及特殊的科学活动。”

 这让我纳闷。

 科学怎么会属于历史范畴呢?科学史才属于历史范畴。

“科学在发展之中,不同时期的科学会有相当大的差别”,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一本科学史书,是不是在不同时期,要对科学概念进行不同的定义,这书还怎么读呢?明显违反同一律啊。

 我认为:

 哲学,科学,数学,神学,应该属于同一类事物,具有共同的属性,那就是,他们都是学,学是他们的属概念,他们是种概念,他们之间有差异,这就是种差,我们认识了这些差异,我们才能识别他们。这是抽象思维。就如“果”,有苹果,桃子,李子等等,他们都属于“果”,具有果的共同属性,“果”是他们的属概念,他们是种概念,他们之间的差别很明显,我们可以认识这些差别,于是可以区分他们。

“苹果属于苹果树”,那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思维。

 科学是学,它具有它的特有属性,自从它诞生之后,它的特有属性就确定了,科学是发展的,指的是其知识量在增加,认识在深入,但它的特有属性没有变,如果变了,则会产生新的学。就如自然哲学有了可重复实证的方法以后,诞生了科学。所以我们常说科学脱胎于自然哲学,婴儿不是胎儿。

学就是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新华字典的定义,是属加种差定义,分门别类与分科是同义的)

科学就是可重复实证的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大家认可否?

 至于科学的其他含义,如科学活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那是它意义的引申,但这些引申的东西不属于科学范畴,如科学精神属于精神范畴,科学哲学属于哲学范畴。


概念是什么?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708348.html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以及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质、量、色、味、时空、性能、功用等性质,以及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性质和关系,我们通称为事物的属性。这些性质和关系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反映,被人认识。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就是概念。

 概念需用语言表达。语词是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符号,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内容。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概念反映认识对象(事物)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事物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

 概念的内涵由定义来明确,定义有属加种差定义方法,需遵守定义的规则。

 概念的外延由划分来明确,划分需遵守划分规则。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反变关系,内涵越多,外延越小。自由思维者---不受思维规则约束---常以为内涵和外延同时增减,非自由思维者需学习和运用思维规则。

 概念的内涵由限制来增加,如:人---女人---名女人---单身名女人。

 概念的外延由概括来增加,如:单身名女人---名女人---女人---人。

 反应速率是概念,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也是概念,反应速率和正反应速率是属-种关系,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也是属-种关系。正反应速率是反应速率,但不能说反应速率是正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概念内涵可由定义来明确,正反应速率的内涵可以由限制来增加。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要保持概念的稳定不变,否则,就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概念构成命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711972.html

上一篇:科技部是什么部?
下一篇:化学生物学是生物学
收藏 IP: 125.77.201.*| 热度|

5 蔡小宁 刘洪 王林平 孙学军 liangqi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