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从“古人的错别字”所想到的 精选

已有 17469 次阅读 2015-8-4 07:45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错别字, 古人, 网络谣言, 思想僵化, 标准教育

从“古人的错别字”所想到的

最近,看到有些人在说古人的“错别字”。例如,有人到济南来,看到大明湖正门牌楼上“大明湖”三个字中明字的左边写成一个目,认为是一个“错别字”。到了趵突泉,看到泉水旁所立石碑上“趵突泉”三个字中突字上面少了一点,又认为是一个“错别字”。


这样的现象到处都可以看到,还有的人对此类事情编出来许多故事,来解释古人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的字,写字的人有什么良苦的用心如此等等。导游说得头头是道,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这样的事情,如果拿到一百年前去,大概不会发生。那时候,我相信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些“错别字”。过去的人写字,其实是很随便的,只要是别人这样写过,特别是过去的名人曾经这样写过,我也就可以这样写。大家能够看得懂,也就是了。例如,拿出一本元代赵孟頫的《千字文》,这是过去很常用的一本字帖,人们都照着那么写字的。随便翻出一页,大家看看,只看楷体字即可:

这一页的10个字是:“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磻溪”。我们一个个来看,策,他写成了草字头下面一个宋;功,右边的力写成了刀;勒,左边革字中间的“口”是空心的;碑,顶上没有一小撇,如今有人为西安碑林的同样写法还编了故事;刻,左边脚下的人写成了ㄑ;铭的金字旁一竖出了头;磻,右边最顶上少了一撇,溪,右边的幺写成了“一下面一个三角”。从今天有些人的观点看,十个字中至少八个字都是“错别字”。

再看一篇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也是随便选一页:

让今天的“同学们”来看,能够挑出多少“错别字”吧。不计那些该出头不该出头的东西,仅看笔画增减的。第一列,導字的下部,寸写成了木;第二列,澂字中间部分少了一横;瑩字下面的玉少了一点;鑒字右上角部分少了一点;第四列,恩字上部因中间的大写成了工;竭字右下方中间的人写成了一;第五列,澤字下部多了一横,成了一个羊字(顺便说一句,承德避暑山庄门口康熙御笔的避字也跟这里一样多出一横,如今多被人指责);流字顶上少了一点;最后一字,乾,左边写成了卓,右边上面少了一撇一横。您看,多少“错别字”?这是被后代许多人成为“天下第一正书”、“楷书之极则”的作品。但是,没有看到哪一位古人说其中“错别字连篇”,更没有人去编什么故事。

我要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对于古人写“错别字”的传说会有市场?为什么编出那些古人故意写“错别字”的故事会有那么多人感兴趣?归根结底,为什么如今的游客、观众、听众也确实认为这些真的是“错别字”?虽然据说有的是故意写的(如已经编出故事来而且“深入人心”的曲阜孔府大门楹联),有的是不小心写出来的,而别人不敢指出(如康熙的“避暑山庄”匾)。

文字的应用和发展,同时存在两个过程,一个的“多样化”,另一个是规范化。比如,一个士字,分出来了仕,表示意义不同。写的时候,有人在士字两横的中间加了两点。这些都是“多样化”的过程。后来,写有两点的士字的人逐渐少了,印刷字只有“士”和“仕”两种,这就是规范化的过程。总的来看,到了近代,多样化的过程基本上停止了,而规范化却越来越严格。整个过程,大概与社会上其他领域如度量衡等的规范化朝同一方向前进。从1955年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到1986年的《现代汉语通用字》都是这个规范化的过程。应当说,这个规范化的过程是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总的趋势是正确的。

但是,这种规范化是对于今人使用汉字,特别是印刷和对社会公众宣传而言的。人们在私人作品、艺术创造等领域使用汉字并没有受到限制。但是,由于在教育领域对汉字使用的标准化,使大多数人产生一种感觉:只有符合当今教育标准的才是唯一正确的,否则都是错误的。

今天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受了“标准教育”的。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符合标准答案的就是正确的,不符合标准答案的就是错误的。数、理、化、史、地、生等所有的学科都是如此。文字也是如此,一点、一画都不能多,不能少,多了少了就是错别字。写了错别字,对不起,扣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有人说中考、高考的一分值多少钱呐,实际上,在所谓“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下,那是无价之宝,多少钱都买不来。

在从小就开始的,在小学、中学、大学的长期这样的教育之下,人们已经习惯于对于事物的判断就是两个选项,对或者错。这已经是一个思维的习惯。这个习惯已经固定在人们的头脑里。

因此,他们就把如今认为的错别字当作在古人那里也是错别字,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这些字的如此写法在古人看来非常正常。

这让我想起来前些年很流行的一个词“本本主义”。那就是死板的背诵的一些“本本”上的东西,不能够灵活运用。一方面,实际上还是没有弄清楚本本上所说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思想的极度僵化。

我们的很多研究生还是很能够考试的,他们很能够背诵书本上或老师讲授的知识,因此考试成绩总是呱呱叫。可是,他们做起科学研究来,往往做一点小事情就喜欢问导师:老师,我这样做对不对?他们很不自信,因为那里没有标准答案,这种情况要做了较长时间的研究以后,才能够逐步改正过来。但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之外,仍然时不时地会有依靠标准答案的心理和思维方式。

不光学生是这样,如今社会上的许多人,甚至很多步入老年时代的人,由于从小就受到和习惯了的标准教育和多少年以来的舆论一律,使得他们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当舆论不再一律时,他们就无所适从了。他们中许多人把网络当作了新的“本本”。他们听风就是雨,从网络上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或者乐滋滋地山呼万岁,或者义愤填膺地愤怒声讨。他们积极地去转传那些看来的消息,把他们的感情去感染他们的朋友。那些网络谣言也就在网络空间满天飞舞。如今的微信群里,这样的事情不是到处都是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10425.html

上一篇:花开堪折直须折
下一篇:蜻蜓与小飞虫
收藏 IP: 60.216.171.*| 热度|

66 周少祥 左嘉陵 文克玲 牛丕业 何宏 杨正瓴 武夷山 侯沉 李土荣 徐晓 秦伟 赵建民 赵斌 李轻舟 檀成龙 尤明庆 张家峰 麻庭光 梁进 曹郁 陈学雷 苏光松 曹聪 马建敏 赵凤光 胡伟 刘光银 王春艳 吕洪波 李卓亭 姚小鸥 曹须 胡华明 高典 邵鹏 戴德昌 陈理 唐小卿 范毅方 汪育才 柏舟 王天燕 陈新 黄永焯 曲辰 刘俊华 黄达 孙学军 庄世宇 陆绮 李萌寒 icgwang chenhuansheng yzqts wormbreeder zhyzh yangb919 aliala zjzhaokeqin jlx1969 nm taoshl LadyMajava jindong92 wuxiangchao rox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